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衝擊全球,中央銀行仍看到疫情下的轉機。央行認為,相較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冠肺炎危機後的環境,更有利於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央行在理監事會議會後參考資料裡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的問題,主要是源自於過度誇大金融創新的效益,以及金融管制不足等缺失;至於新冠肺炎危機,則凸顯環境與生態體系等潛在交織的脆弱性,以及實質面、金融面交互影響等複雜問題。
央行表示,新冠肺炎危機期間,環境議題早已成為國際間政策議程的重要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為一記警鐘,提醒了人們關於生態體系、公衛體系與環境等多個環節的脆弱性,以及發生機率低的嚴重危機可能對全球造成的重大傷害。
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為避免病毒擴散所採的封鎖、隔離等相關措施,已使總體經濟活動與經濟結構自然產生轉變,進而可能對環境帶來正面影響。例如新冠肺炎危機使能源密集產業(如航空業、交通運輸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有助於減緩環境壓力,可謂與當前國際間追求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等綠色目標不謀而合。國際組織認為,在此契機下,若能強化綠色投資與相關的配套措施,將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的綠色復甦。
央行報告提到,ADB(亞洲開發銀行)指出,疫情肇致生命及經濟損失,但亦帶來重建更佳未來的機會;各國宜進行綠色投資(如清潔能源等),以及社會(如公衛、教育、職訓)投資,使經濟朝向更永續、強韌且具包容性之方向成長;IMF表示,若能搭配設計良好的碳稅方案、勞動市場政策等,藉由資本重新配置、勞動力再培訓,將能有助於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的發展,進而有助於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國際組織建議,目前各國應依據所處的疫情階段、經濟復甦強度及經濟結構特徵等,調整適當的因應政策,以實現可持續復甦。首先,當務之急應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增加疫苗與醫療相關支出等,致力擺脫疫情危機並維持人民的基本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