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風暴下的避險策略,揭密蘋果、Meta高層的祕密布局

新聞媒體 2025-04-20
川普關稅風暴下的避險策略,揭密蘋果、Meta 高層的祕密布局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震盪,然而,在這場風暴中,科技產業的重量級人物卻選擇異常沉默。曾在川普就職典禮上站台的科技巨擘,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Google母公司Alphabet執行長皮查伊(Sundar Pichai)和 Meta 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等,如今對於關稅議題都避而不談,外媒推測是因為已轉而透過幕後行動來爭取自身利益。到底庫克與川普是否有檯面下交流?一文揭底層真相。

「這種沉默震耳欲聾,畢竟,在川普宣布徵收關稅後,七大科技巨頭的市值總和已損失了數兆美元。但這些科技領袖選擇在公開場合噤聲,特別是對那些銷售硬體產品的公司來說,背後其實有一套冷酷的邏輯。」美國科技媒體《WIRED》記者古德(Lauren Goode)撰文指出,美國已成為一個極度動盪的國家,總統的喜怒無常,已經成為企業在打任何政治牌或公開發聲前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事實上,科技巨頭們並非對川普的關稅完全沉默,他們只是選擇在幕後為自己遊說。

華府政治策略師、曾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擔任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競選助理的克里斯托夫(Niki Christoff)表示,目前關於貿易規則的策略制定,以及與川普團隊的溝通,大多透過私下管道進行,「大家都在試圖達成各自的協議」,她說。

《WIRED》提到,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庫克就曾精心維繫與總統的溝通管道,以便在貿易與移民等議題上進行遊說。

雖然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並未出席川普就職典禮,但據報導,他上週參加在海湖莊園舉辦、每人需付費100萬美元的晚宴,之後不久,白宮就撤回對輝達某些對中出口晶片的限制措施。

這些私人管道,讓每位科技領袖可以針對自己的公司來爭取關稅豁免。例如,輝達可能更關注GPU進口晶片的寬鬆政策,而蘋果則因供應鏈複雜,且對中國依賴程度高,訴求內容會完全不同。

同時,消息人士向《WIRED》指出,CEO們也讓像「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這類代表包括Alphabet和亞馬遜在內大型企業的貿易組織,為他們代為遊說。商業圓桌會議執行長博爾頓(Joshua Bolten)就發表聲明,呼籲政府「迅速與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並提供「合理的豁免條件」。

這些執行長們也樂於讓像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這樣的銀行家,對外發表關稅對經濟長期衝擊的評論,或是讓對沖基金億萬富豪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繼續在X上發推文。

鮑爾默、馬斯克反對關稅

當然,也有少數例外。亞馬遜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就表示,他認為亞馬遜龐大的第三方賣家網絡,可能會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上週,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與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前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一同接受《CNBC》的專訪,期間被問到對關稅的看法。鮑爾默就表示,他大學只修過一點經濟學,但就足以知道關稅會帶來混亂,而這種干擾對人民來說「很難承受」。

而納德拉選擇不直接反對,反而把這個提問當成一個推銷AI的機會。「我會把這兩個想法放在心中,然後一步步前進,無論地緣政治或經濟局勢如何變化,我們都會調整應對。」

而除了鮑爾默,反對關稅的,還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WIRED》報導,他曾直接向川普請求取消關稅,同時也高聲斥責川普的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是個「白痴」,還說他「比一袋磚頭還笨」,而且,後來馬斯克還特地道歉,表示這個比較「對磚頭實在太不公平了」。

「馬斯克對關稅的看法顯然是出於自身利益,我大膽猜測,他並不怎麼在乎普通民眾的退休帳戶健康狀況,」《WIRED》記者古德(Lauren Goode)說:「畢竟,他正無情地裁撤聯邦員工和政府機構。」

新時代的矽谷哲學:公眾沉默、幕後操作

古德認為,科技巨頭領袖們不久前,還會在公共場合針對重大社會與政治議題發表聲明,以展現對員工與公眾的關懷,「但那樣的聲明大多只是表面功夫,我們從不該假裝相信那些話、也不該讓自己被說服。」

她說,他們在幕後始終在操作一台殘酷的「資本主義機器」,如今,對這些人來說,「公開沉默是黃金,私下遊說才是真正價值連城」,尤其是在面對一位舉止極度善變、可能帶來傷害的川普時。

在川普政策震盪效應下,科技企業領袖選擇退居幕後,透過私下遊說與間接發聲來保護企業利益,這不僅揭示他們面對政經風險的應對策略,也反映出檯面上的「沉默」其實是一種更精密的權力操作。

在當今政商交錯的環境中,科技巨頭們愈來愈意識到,真正的影響力並不來自公開發聲,而來自「幕後的精準施壓與資源布局」。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