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體驗只是冰山一角!王品集團數位轉型拚競爭力,上架foodpanda然後呢?

新聞媒體 2024-12-23
消費體驗只是冰山一角!王品集團數位轉型拚競爭力,上架 foodpanda 然後呢?

台灣餐飲龍頭集團王品,為什麼在成本高漲的通膨年代,還要加倍布局往往會墊高成本的外送市場?

2024年第四季,王品重新「復合」外送平台foodpanda,將旗下21個品牌、共314間餐廳一口氣上架。第一波上架餐廳數,是2020年在另一外送平台上架時的逾兩倍,且從完成簽約到全數上架,只花了短短一個月。

「其實只花了20個工作天!」一路參與此合作案的foodpanda商務總監簡紫涵說,大規模且快速執行上線,也是他們在台灣經歷過最複雜的專案。

過往,許多餐飲集團和外送平台合作,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彌補本身的數位布局不足。

▲ foodpanda商務總監簡紫涵與王品集團整合企劃部總監常自助(左起),主導此次大規模上架專案,在20個工作天內將王品旗下超過300間餐廳一次上架,拚挖「隱形金礦」。

但,王品早在2020年便啟動數位轉型,推出新版「王品瘋美食」App。如今會員數已累計達480萬,且年活躍用戶逾六成,會員貢獻整體營收五成以上。種種成績指標,都已是餐飲界之最,為何還要大力加碼外送?

首先,是看重外送能讓他們更深入理解原本相對不熟悉的年輕客群。

目前王品App會員30~49歲占比近五成,這跟王品大部分是體驗型、聚會型餐廳有關,如果家庭或一群人吃飯,通常由較年長者結帳,因此也讓他們手上的消費者數據以青壯年為主。

但foodpanda平台選購王品的消費者則以20~40歲為大宗,多了實體餐廳藏身用餐人群的「隱形」20~29歲族群。「這讓我們知道,當年輕人要消費,我們要怎麼服務他。」王品集團整合企劃部總監常自助分析。

而且,外送能爭取到消費者不同的餐飲預算,是重要的開源管道。

相較餐廳內用多半是親友聚餐,外送會有較多商務或個人用餐需求,「這也是不同的預算口袋」,常自助表示,外送與內用的消費者輪廓大不同,要持續擴大消費客群,就必須深耕外送市場,「這會是集團的成長動能之一」。

同時,透過foodpanda數據追蹤系統,能整合廣告成效、客群分析、營運指標等十多個系統的消費分析數據,再回過頭協助王品改良菜單,調整營運。

舉例來說,透過這一套系統,王品與foodpanda觀察到,旗下品田牧場的香酥豬排咖哩丼雖然在內用時不是主打商品,但外送平台上的消費者更偏好炸物,因此將菜單的排序向上移動,帶動該品項銷售較調整前成長三倍。

或是像夏慕尼、就饗鐵板燒菜單的櫻花蝦炒飯、金沙豆腐,內用情境僅是配菜,但卻很符合外送消費者需求,可調整為獨立套餐或加價選項。種種改革,讓王品牛排、西堤、夏慕尼、品田牧場等多個品牌,皆有訂單量翻倍的成績。

想靠foodpanda發掘新客
得先滿足內部各部門需求

現階段,王品希望透過foodpanda開拓更多首次消費顧客,「這是目前經營重點,要養客群、打廣度。」常自助說。

但要能在短短一個月,就完成兩大集團系統間的嫁接,最大的難關,其實在於:雙方的心胸能有多開放。

雖然王品已是數位化程度相當高的集團,但要在一個月內協同內部資訊、財務、整合企劃部門,核對並執行系統串接,還要讓21個品牌事業處、上萬名餐廳第一線員工都清楚出餐流程,依然是難以想像的大工程。「要讓整個(外送體驗)流程順暢絲滑,是要眾志成城才能達成。」常自助說。

為了讓集團上下能團結,王品負責串接的單位,須清楚理解內部各部門的不同需求,讓各單位都覺得「配合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幫助」;而foodpanda也得盡力滿足這些痛點。

例如財務部,由於上市櫃公司對報表的需求更嚴苛,要讓財務部同事的作業更加流暢,就必須讓foodpanda報表項目,從源頭就符合王品內部需求,避免作業轉換困擾。

而且,這些作業也都會遇到大量的系統串接工程。王品投入數位轉型數年,如今內部資訊工程團隊已有30~50人。「我們投資滿有決心,希望數位能變成核心競爭力。」常自助表示,要成就新的體驗並達到業績目標,從菜單設計、餐廳出餐、系統串接、財務報表細節缺一不可。「消費體驗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有超多事情,是龐大的工程。」

通膨年代加碼外送,也許乍看墊高成本,但投資未來客群與市場,才有下個盛世。

(作者:程倚華;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王品集團-家人生活圈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