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 5 月進入三級警戒後百業急凍,痛苦與恐慌更勝去年,儘管紓困 4.0 方案迅速上路,但仿照去年的「小改款」作法顯然滿足不了人民,朝野及民間掀起派發現金的要求,並質疑國外可以派錢抗疫,台灣為何做不到?
去年不排富、廣發現金抗疫的有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其背後決策過程雖然不同,但用心類似,看上的不只是派發現金所帶來的經濟效果,還有另一個無形的大作用。
時間回到2020年4月,新加坡疫情失守,外籍勞工宿舍爆發Covid-19群聚感染,累積確診案例超過2千人,緊急實施宣布為期一個月的「半封城」限制移動措施;在全城市民惶惶不安的同時,副總理王瑞杰宣布派發新幣600元(約新台幣1.2萬元)的「同舟共濟」現金補貼案,21歲以上的公民皆可領取。
像這樣的「無差別派錢」,台灣恐怕會因為排富吵翻天,但新加坡想法不一樣。在台灣工作的新加坡華僑陳先生表示:「這筆錢真的不多,與其說是收入,倒不如說是政府對全民的關懷、激勵紅包,激勵大家接下來的日子要戴口罩多忍耐,同在一條船上、咬緊牙關挺過去。」
「半封城」結束後,新加坡二次宣布派發現金,針對年滿50歲家長,育有至少一名20歲以下子女,最高給付新幣600元現金補貼,若再加其他津貼,最多可拿新幣1,000元。
(Source:Unsplash)
新加坡共有4輪紓困案,包括團結預算案(Unity Budget)、堅韌團結配套(Resilience Budget)、同舟共濟配套(Solidarity Budget)及堅毅向前預算案(Fortitude Budget),針對不同收入、不同行業進行不同時期的援助,像提供水電費補貼、育嬰補貼、助學金、企業薪資補貼、豁免外勞稅、租金援助、擴大自雇人士補貼、發放旅遊消費券等。
王瑞杰主導的紓困總額達1千億新加坡幣(約2.1兆台幣),占GDP 13.9%,為籌措財源,不惜動用國家儲備金520億元,甚至財政赤字創新高也無所懼,他的想法很簡單:「當務之急是保障國人的安全,金錢沒了,日後還可以再賺。如果失去了健康或生命,就只能留下遺憾。」
舉債保未來的效果如何?2020年新加坡GDP(國內生產毛額)原本預估-12.4%,在紓困刺激下,提升為-5.4%;2021年GDP預計成長4%~6%,下半年經濟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新加坡《早報》一份調查也顯示,新加坡72%的小型企業對政府紓困措施感到滿意,遠高於東協各國平均值58%。
日本1人發放10萬日圓
2020年4月4日、5日,日本東京都連續2天出現百人以上的確診病例,為了對抗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新冠病毒,當時的首相安倍晉三7日發布緊急事態宣言,隨後也推出108兆日圓的紓困案,其中最大亮點就是一人發10萬日圓現金。然而,看似隨順民意發錢的安倍內閣,背後決策過程被日媒批評是狼狽、混亂。
原來,安倍與財長麻生太郎要推動的是針對窮困家庭每戶補助30萬日圓的排富計劃,卻因申請資格太嚴,一半以上的人都拿不到,惹來民間猛轟,加上自家人也不挺,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在記者會喊出「一人發10萬元」唱反調,最後,長期友好的公民黨幹部以脫離政黨聯盟作威脅,讓安倍不得不答應改派現金。
現金給付案通過後,預算規模從3.75兆日圓暴增到12.8兆日圓,所有在日本居住、有登記地址的人,連同外國人、小孩子都可獲發10萬日圓(領取失業補助、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給付的人不包括在內)。
日本生活水準高,據主計處調查,單身者平均月收入28萬日圓、一個月生活費約18萬日圓,兩口以上的家庭平均月收47萬日圓、一個月生活費約32萬日圓,依此看來,一人給付10萬日圓並不算多。
(Source:Unsplash)
日本經濟學家崔麻樹點出,發現金不是要叫大家上街消費,而是鼓勵居家。在《NHK》特地做了街訪,反對者認為不需要廣發現金,錢發給有需要的人就好;贊成者則主張,失業的人有迫切需要,救急刻不容緩,而且疫情下多了口罩、消毒用品等採買,這些都是花費。
至今為止,日本只發了一次現金,儘管民間連署要求再派第二次也沒下文,問題出在去年9月《日本經濟新聞》的一篇報導,內容點出日本家庭儲蓄額18.3兆日圓創新高,就是因為發放紓困現金。這樣的結果落實了麻生財長「早知道」,他當初反對一人10萬日圓的政策,就是擔心舉債派錢到最後,錢只會被國民存起來,無助消費。
然而,廣發現金完全沒有經濟效果嗎?早稻田大學統計發現,現金案上路後,消費水準持續上升5週,以家庭用品、教養娛樂用品的採買佔多數;疫情爆發後,申請生活保護的人4月增加,但到5月就變少了,這些都是發放現金的效力。
香港發1萬港幣應急錢
2020年疫情爆發後,香港觀光與零售不支倒地,失業率急升、全年經濟將陷入負成長,對於歷經中美貿易戰爭、抗爭動盪的港人來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民望下降的港府為安撫人心,宣布18歳以上的永久性居民一人可獲1萬港幣,希望帶動消費的同時,紓緩市民的經濟生活壓力。
《香港經濟日報》點出,港府在疫情下廣發現金,減壓可行,期待刺激消費則不樂觀,因為在飯碗隨時不保之下,民眾更傾向將收到的現金存下來,「當然,刺激不了消費與經濟,不代表沒有用,口袋或戶口裡多了1萬港幣,就是多了1萬港幣的心安,萬一被減薪甚或裁員亦總算多了一丁點應急錢。」
終究,在大難當頭全球舉債紓困下,任何補助都是為了撐住當下、保住希望,短時間振興不了經濟,但是安人心卻是政府可以做、也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
(本文由 遠見城市學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