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對台積電財報一致按讚,受限美股走勢今股價欲振乏力

新聞媒體 2024-07-20
外資對台積電財報一致按讚,受限美股走勢股價 19 日欲振乏力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18 日召開 2024 年第二季法說會,並發表其業績與未來展望。第二季營收新台幣 6,735.1 億元,稅後純益約 2,478.5 億元,每股 EPS 為 9.56 元。其中,營收較 2023 年同期增加了 40.1%,稅後純益與每股 EPS 皆增加 36.3%,其表現創下同期新高紀錄。

至於,針對第三季財測,則是以美元計價,營收落在 224 億至 232 億美元,較第二季增加 7.5%,毛利率 53.5%~55.5%。以 1 美元兌換新台幣 32.5 美元基礎計算,營收金額約新台幣 7,280 億至 7 ,540 億元,有機會再創新高。資本支出方面,由 280 億至 320 億美元,調高到 300 億至 320 億美元。對此,表現一如外資先前所預期,多家外資紛紛對台積電案在,並一致提高其對台積電的目標價,其中最高達到每股新台幣 1,500 元。

匯豐指出,2024 年第 2 季及 2024 年第 3 季營收與利潤率都超乎預期,尤其在 5 奈米和 3 奈米製程技術的強勁需求支持下,53.2% 的毛利率也超過了先前預期的 51%~53% 間距,而且台積電在隨著先進技術上更加主導的情況下,未來發展潛力仍然持續。因此,基於以上因素,預計接下來獲利將持續提升下,給予「買進」的投資評等,目標價為每股新台幣 1,410 元。

花旗則是表示,2024 年第 2 季獲利為新台幣 2.479 億元,超過花旗和市場的預估。而且,毛利率 53.2% 也高於財測平均值的 52%。在第三季財測方面,營收預計增加約 9.5%,處於季增平均值中間,而毛利率增加 54.5%,而且台調升了 2024 年全年營收預期低標,也同樣提升的全年資本支出低標,將達到 300~320 億美元之間,這些表現都顯示了台積電前景良好而導致獲利的進一步成長。因此,花旗重申其「買進」投資評等,目標價為每股新台幣 1,500元。

歐系外資瑞銀則強調,HPC 與高階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帶動了台積電營收與獲利的成長。其中,台積電將 2024 年營收成長預期從 20% 中低位數,上調至 20% 高於中間數的情況,其資本支出的低標也進一步提高至 300 億美元,這顯示台積電因走強對 HPC 和高階智慧型手機需求所帶動,加上傳統需求的消費性和汽車等應用正趨於穩定情況下,瑞銀給予「買進」投資評等,目標價 1,120 元。而國內法人凱基也同意看法,表示第二季營運優於預估及市場共識,且第三季毛利率展望向上提升為一大驚喜,加上台積電上調全年營收展望,並減少資本支出展望區間皆符合預期情況下,給予「買進」投資評等、目標價 1,290 元

大摩則是表示,台積電可能已經消化了一些地緣政治風險。而且其因為有穩健的獲利和建設性的人工智慧前景。尤其,第二季的毛利率超過先前公司與市場的預估,縣市目前已經有更高的獲利情況、更高的收入規模、以及更大的生產力和成本改進。加上台積電是出 2025 年晶圓的價格談判情況至今都有良好共識,雖然有海外投資稀釋毛利率,但台積電高層有維持有信心維持長期毛利率在 53% 的情況下,大摩給予「優於大盤」投資評等,目標價 1,220 元。

美銀則強調,在台積電第二季業績的強勁表現以及更好的第三季獲利前景,加上台積電表示,包括 CoWoS 先進封裝,以及 N3/N5 先進製程技術供應吃緊到 2026 年更勝預期,而且地緣政治的問題將不影響其海外投資情況下,看好台積電接下來表現,因而給予「買進」投資評等,目標價 1,200 元。而港資海通國際則是指出,法說會上提高全年營收與資本支出的低標符合預期。還有對 CoWoS/AI/先進製程節點給予持續看漲的發展看法。在當前 AI投資的支出趨勢不會很快結束,進而牽動 N2/N3/N5 製程需求走勢強勁下,重申對台積電「優於大盤」投資表現,給予目標價 1,290 元。

而雖然外資一致對於台積電第二季業績與第三季展望按讚,然而在後到美股震盪,台積電 ADR 遊走平盤上下的影響,台積電 19 日在台股的走勢欲振乏力,盤中最低來到每股 980 元的價位,下跌近 2.5%。然而法人指出,長期在市場需求情況下,台積電優勢並未改變,整體長線走勢仍舊維持向上的格局。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