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 5 月報稅季,財政部今日舉辦綜合所得稅申報說明會,署長宋秀玲表示,今年報稅有五大新規定,包括成年年齡下修、基本生活費提高、CFC 制度首度申報、出售舊制房屋豪宅門檻降低、伙食費提高等,並有常見四大申報錯誤問題,提醒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導致補稅處罰。
台北國稅局表示,今年綜所稅申報有五大新規,包括民法成年年齡由 20 歲下修至 18 歲,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合於民法規定的其他親屬或家屬,只要在 2023 年已滿 18 歲者除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可由納稅義務人列報扶養外,其餘應自行辦理結算申報,至於 2023 年剛滿 18 歲者,可選擇自行申報或被列報扶養。
第二是 2023 年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調高至 20.2 萬元,納稅義務人按基本生活費乘以同一申報戶人數計算的基本生活費總額,超過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儲蓄投資、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合計數的差額,得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不予課稅。
第三是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個人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個人及其關係人直接或間接持有低稅負區關係企業的股權合計達 50%,或具有控制能力者,應將「個人及其關係人持股明細表」併同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申報;若個人與其配偶及二親等以內親屬 2023 年 12 月 31 日合計直接持有該 CFC 股權達 10%,或未達 10% 但 CFC 當年度有虧損且以後年度欲適用虧損扣除者,應填報並檢附「個人受控外國企業(CFC)營利所得計算表」及相關證明文件。
第四是財政部發布「112 年度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規定」,個人出售適用舊制房屋,應提示證明文件核實計算所得;若未申報房屋交易所得、未提供交易時實際成交金額或原始取得成本,或稽徵機關未查得交易時的實際成交金額或原始取得成本者,稽徵機關應按財政部標準計算所得額,而 2023 年全台 53% 行政區調高所得標準一至五個百分點,同時調降高價房屋門檻 1,000 萬至 2,000 萬元,適用範圍擴大,估計將有 4 千多件豪宅交易稅負加重。
第五是為適度反映物價變動情形,財政部修正營所稅查核準則第 88 條,將伙食費免列入員工薪資所得額度,由每人每月 2,400 元調增為 3,000 元,自 2023 年 1 月 1 日實施,以減輕員工負擔,預估減稅利益 18 億元,今年 5 月報稅首度適用。
四大常見申報錯誤:
一、免稅額申報錯誤
每人免稅額為 9.2 萬元,年滿 70 歲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尊親屬」(父母、祖父母等)每人免稅額增加 50% 為 13.8 萬元;如申報扶養年滿 70 歲兄弟姊妹或合於民法規定之其他親屬或家屬(叔、伯、舅等),誤以 13.8 萬元計算免稅額,因非屬直系尊親屬,免稅額仍為 9.2 萬元。
二、所得額申報錯誤
(一)申報時誤刪除或變更以憑證下載或至稽徵機關臨櫃查詢所得資料(如有疑義,請先洽詢憑單填發單位確認)。
(二)漏報租賃所得、私人借貸利息所得、海外所得及大陸地區來源所得(如透過國內金融機構或信託業者投資境外或中國地區基金、債券及股票等金融商品所獲配息、出售或轉換之利得)等。
三、扣除額申報錯誤
(一)捐贈列舉扣除額誤列報點光明燈、法會、安太歲或支付入會費等有對價關係之款項。
(二)保險費列舉扣除額誤列報「非直系」受扶養親屬之保險費;或申報全民健康保險以外的人身保險費,超過每一個被保險人限額 2.4 萬元。
(三)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額
- 列報非公立醫院或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或經財政部認定其會計紀錄完備正確之醫院(診所)醫療費用。
- 列報非屬醫療性質醫美整形、坐月子費用、看護費用及住院期間餐費。
- 申報時未自行減除受有保險給付部分醫藥費。
(四)購屋借款利息列舉扣除額
- 列報「修繕貸款」或「消費性貸款」名義房貸利息支出。
- 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未於課稅年度在該地址辦竣戶籍登記。
- 課稅年度有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
(五)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列報非納稅義務人子女(如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或受扶養之兄弟姊妹)教育學費支出。
四、網路申報未執行「申報資料上傳」致未申報成功採網路申報者。
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在申報系統產出「檢核用計算表」檢查申報內容及計算稅額,確認無誤後,請務必將申報資料上傳及確認報稅系統顯示「步驟 5-申報完成」(手機版)或「上傳申報成功」(線上版及離線版)訊息,才算完成申報,並請印收執聯自行留存 7 年,以便日後查考。
台北國稅局提醒,民眾辦理 2023 年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應留意依相關法令規定正確填報,若報稅後發現錯誤,申報期限內,採用網路申報者,只要將正確資料重新上傳申報即可;採人工或二維申報者,須重新填寫ㄧ份正確的申報書遞送至稽徵機關辦理更正,但若已逾申報期限,無論原申報採何種方式,均須向戶籍所在地稽徵機關以書面辦理更正申報。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