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電動車銷量至今已成長50倍

新聞媒體 2021-09-17


過去 10 年電動車從幾乎無人知曉,到如今成為各大產業競逐的最熱門目標,是什麼因素推動電動車發展至今,而邁向全面電動化將帶來哪些經濟、政治、環境和社會衝擊呢?

2008 年,特斯拉發表第一款能夠合法開上高速公路的量產電動車 Roadster,自此揭開了電動車時代的序幕。從 2011 年至今十年,電動車銷量從每年 5 萬輛,增加到超過每年 300 萬輛,50 倍的成長幅度讓各家車廠紛紛跟進,不想在這場革命中斷送家業。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電動車能夠成長到現在的規模呢?或許我們更應該反問,是什麼原因限制了電動車的發展。

雖然 Tesla Roadster 在 2008 年才發表,但電動車的歷史甚至比燃油車還要早,但受限於三個原因,遲遲沒有突破性的發展。鋰離子電池技術是這一次電動車的核心,但依然要面對技術限制、量產困難以及消費者信心的挑戰。

有賴於各家車廠與頂尖人才的助力,在過去幾年之內,鋰離子電池和電動馬達技術突飛猛進,生產成本也大幅縮減,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於永續解決方案的意識持續增長,使得電動車有了爆發性成長。

▲ 2021 年主要市售電動車續航力比較表。(Source:Statista)

技術面來說,2011 年,電動車的續航力中位數只有 108 公里,但到了 2020 年已經成長到 400 公里。成本面來看,2011 年時,電池容量每度(kWh)的價格是 800 美元,到 2020 年只剩下 137 美元。這兩個因素推動了電動車更能擔當起一般日常使用,而不再是有錢人的環保玩具。但要讓電動車持續成長,政治因素絕對不能忽視。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抗氣候變遷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而交通工具幾乎占了一個國家將近 3 成的排放來源,因此電動化被視為減碳的主要手段,依此而生的相關購車、研發、產業補助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其實這背後還牽動了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

從民生到戰爭

電動車的發展影響不僅僅是經濟,也包含了勞工就業,甚至是國際戰爭。回顧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區域型戰爭,舉凡美國出兵介入的戰事,超過一半以上都與石油密切相關,這跟電動車有什麼關係呢?

以 2019 年為例,全球石油需求有四分之一來自小型乘用車,石油不僅是產業原料,同時也是交通命脈。美國雖然是石油生產大國之一,但每年依然進口大量石油,來確保本土供給,以應付緊急情況。

▲ 鋰離子電池被視為未來的石油,成為重要戰略資源。(Source:Tesla)

當這些乘用車大量電動化的時候,石油的需求將大幅下降,而過去因為搶奪油權的各種外交盤算,也會因此重新評估。相反地,電池製造原料很可能成為新的戰略資源,像是鎳、鈷、鋰、銅等礦產,就被視為新的「石油」,已經開始明爭暗鬥。

除了政治議題,民生議題一樣重要。有人認為轉型電動化,會導致汽車產業大量失業,但另一派人則主張電池與電動車將帶來新的就業機會。美國勞工局預估,到 2030 年,因為電動車生產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正增長,將高達 35 萬人。

在減碳、外交、勞工等多重因素評估下,中國、歐洲、美國三大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電動車補助,同時也對燃油車祭出落日條款,逐步邁向全面電動化,但現在電動車市場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

說來諷刺,儘管電動車的成長看似爆炸,但就像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一樣,在極小的基數上,高倍數成長後,對比主流市場依然還是非常小的佔比。

從 2010 年至今,電動車銷量幾乎是以每年 50% 的速度超快速成長,到現在已經成長了 50 倍之多。但殘酷的現實是,即使在電動車最普及的歐洲市場,電動車銷量也才稍微超過整體汽車市場的 10%。

電動車數量最多的中國,其電動車占比略低於 10%,而補助最不給力的美國更是只有 3%,其他國家包含台灣在內就更慘,幾乎都低於 2%。

這還是新車銷售的部分,如果考量到道路上的車輛總數,電動車與燃油車比例是 1:250,儘管電動車在 2021 年成長快速,超乎預期,但樂觀預估到 2040 年,電動車才有機會達到新車銷售總量的 50%,而在路上的電動車數量將有機會增加到三分之一。

▲ 電動車發展將在 2030 年後加速並衝擊主流市場。(Source: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根據麥肯錫預估,到 2022 年全球將會有 450 款新的電動車型亮相,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進而助長電動車銷量成長。但是以整體汽車市場來看,電動車要到 2030 年以後,才會快速的成長為主流。

CBinsight 指出,依據目前的樂觀情勢,道路上的電動車數量,在 2030 年將超過 1.4 億輛,如果政府進一步擴大補助,這個數字甚至可能超過 2 億。

整體來說,如果看過去十年,電動車雖然成長快速,但依然還是非常小的群體。但未來 10~20 年,這個趨勢會持續增長,並且加速往上。屆時,特斯拉還能保持它的領先地位嗎?而電動車的售價又會降到多低?都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本文摘譯 CBinsight The Race For The Electric Vehicle 2021“;首圖來源:台灣保時捷)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