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12 日,一份財報震撼半導體與投資市場。晶片公司博通(Broadcom)第四季財報指出,AI 收入與前一財年與同期相比增長 220%,達 120 億美元,隔日股價應聲喊漲 24%,創下史上最大單日漲幅,市值一舉衝破 1 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公司」。
反觀市場龍頭輝達(NVIDIA),股價下跌 3.3%。華爾街因而有投資人喊「買進博通、拋售輝達」,讓人不禁好奇,博通是何方神聖?它會撼動輝達在 AI 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嗎?
在認識博通之前,可以先了解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這家公司。
2005 年,惠普(HP)旗下的測試儀器部門安捷倫科技(Agilent),將其半導體事業群以 26.6 億美元賣給私募基金,成立安華高科技。次年,馬來西亞華裔企業家陳福陽,接任安華高執行長。
在接任安華高執行長前,陳福陽已有 25 年管理經驗,他曾擔任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百事可樂(PepsiCo)的高階管理職位,也涉足半導體領域的財務副總裁、執行長、董事長等職。
陳福陽的經營理念與傳統科技公司大不相同,策略核心是「輕資產、高效率」。他傾向用併購獲取現有技術,而非投入大量資金自主研發;並剝離較低價值業務,不斷去蕪存菁、擴張版圖,也因為他善於財務管理,在銀行借貸還款準時,也因此銀行願意一再放貸。
2015 年,安華高以 370 億美元收購博通,當時博通的規模遠大於安華高,是僅次於高通(Qualcom)的美國 IC 設計公司,以「沒有 Wi-Fi,就沒有博通」的通訊晶片霸主聞名。在此之前,安華高已集許多半導體技術為大成,例如 2013 年收購黃仁勳曾工作過的儲存晶片製造商 LSI,留下核心業務。
博通被以蛇吞象,雖然震驚外界,但事實上,當時博通正面臨轉型,陳福陽看準時機,透過財務槓桿完成收購,也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陳福陽留下半導體技術和基礎設施軟體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果斷出售終端使用者運算部門等非核心業務;同時也透過收購,將觸角延伸至企業軟體和雲端運算,逐步將博通轉型為橫跨硬體和軟體的科技巨擘。
客製化晶片 ASIC 興起,博通成 AI 運算領域新寵
博通真正的轉折,出現在 AI 運算爆發,過去 2 年多,輝達的 GPU 在 AI 市場幾乎無可匹敵,掌握約 90% 市占。GPU 就像是 AI 運算的主力引擎,適合處理大規模的平行運算任務,例如 AI 模型的訓練過程。但在某些特定的 AI 任務上,這種通用型處理器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且所費不貲。
此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也就是客製化晶片,因特定任務量身打造晶片,而受到青睞。博通因此乘風而起,目前估計在 ASIC 市占達 55~60%。
ASIC 有 3 大優勢。首先是效能最佳化。當科技公司擁有自己的軟體系統時,客製化晶片能更精準配合運算需求,大幅提升效能。以博通跟 Google 共同開發的 TPU 為例,在特定 AI 任務上的能耗效率比通用 GPU 高出數倍。
其次是成本效益。雖然 ASIC 的初期開發成本較高,但大規模部署後,每單位運算成本可能低於 GPU,這對於 AWS、Google Cloud 等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雲端服務商特具吸引力。
第三是供應鏈自主。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帶來的風險,促使科技巨頭尋求更多元的解決方案。透過與博通合作開發 ASIC,這些公司不僅獲得了更符合需求的產品,還強化與輝達的議價能力。
通用型 vs.客製化,兩者一起把晶片市場的餅做大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ASIC 市場在 2025 年將倍增至 220 億美元。博通 CEO 陳福陽也透露,公司已與 3 家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簽約,預計到 2027 年,每家客戶的年採購量都將達到 100 萬顆客製化 AI 晶片。
至於博通是否能撼動輝達的地位?「這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摩根士丹利指出,220 億美元的 ASIC 市場規模,仍不及輝達單季營收。再加上,2 家在晶片市場定位不同,輝達攻下的是通用型運算市場,博通則是對準客製化。
相較於 8 年前,博通的市值已一路翻了 10 倍以上,陳福陽預測,到 2027 年,公司在 AI 晶片和網路元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600 億到 900 億美元。也就是說,博通不是取代輝達,而是一起把餅做大。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en:User:Coolcaesa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x 1 x 3 x 5 x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