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政府對上市公司要求趨嚴與中國政府升高監管企業海外上市,近期對承作企業 IPO(首次公開發行)業務為主的華爾街投資銀行來說,要定義「中國公司」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如何判定「中國公司」對於投資銀行來說,攸關 IPO 要在哪裡獲得批准,以及中國監管機構可能多嚴格阻止,面對美中監管機構越來越多衝突要求下,已迫使許多華爾街投資銀行漸轉而尋找中國以外新來源。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公司的定義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很難回答,正讓華爾街投行頭疼不已,這些投資銀行正面臨不得不同時應對中國和美國監管機構的相互衝突要求,且這種情況還越來越多。
要弄清楚「中國公司」定義與實際操作的不確定性有高度相關,這是因為中國證監會去年3月實施的境外上市備案新規。中國證監會要求公司在上市前進行備案,而不像過去採取事後通知的做法,最重要的是,這項規定也適用於可變利益實體(VIE),這是很多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採取的架構,包括之前網路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和京東(JD.com)的IPO。
按規定若公司一半以上收入、利潤或資產在中國,無論總部在哪裡,中國證監會都要求備案。證監會還要求主要業務活動在中國的公司或中國出生居住的高階管理人員也要提交備案,甚至若公司的中國身分不夠明確下,中國證監會也採取「實質重於形式」方法,使定義有廣泛解釋。如此都增加判定是否「中國公司」的困難。
以近期仍卡在中國證監會的快時尚Shein的IPO為例,Shein在2023年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祕密提交IPO申請後,卻在通知證監會時又出現變數,導致上市案面臨美國政界新一波壓力風險,甚至有政界人士呼籲暫停IPO,這導致華爾街投資銀行可能得擱置可以帶來巨額費用收入的上市案。
華爾街投銀不想兼顧監管機構和政治擔憂
需要兼顧監管機構和政治擔憂,只會使得華爾街投銀的壓力更大,這些投行人士和律師們並不想失誤和激怒中國證監會。知情人士表示,這樣的結果導致投行人士和律師們在提交IPO公開說明書之前變得過於謹慎,反而主動詢問中國證監會是否需要備案。
Dealogic數據,過去10年,中國公司透過赴美IPO籌資超過770億美元。但近年這部分業務來源不斷減少,迫使華爾街投行尋找中國以外新來源。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