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心期待中芯成為下一個華為,偏偏成了又一個聯想。」中國智庫智谷趨勢今日發文指出,中芯國際今年雖然看似營收、淨利都大增,但卻在關鍵數字上出現「雙減」,讓它更難拉近與台積電的差距。
晶片缺貨是 2021 年產業最熱話題,中國晶圓代工一哥中芯國際趁勢大賺一波,營收續創新高,年增 22%,淨利潤翻倍,每股收益全年增長 91.7%,近期又獲得「中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注資 5.3 億美元,局面看似大好,但中國智庫「智谷趨勢」,卻不客氣的發表長文,直擊中芯關鍵要害。
帳面好看,但兩個關鍵數字出現縮減,是中芯致命傷,這兩個項目分別是研發投資和研發人員數量減少。
半導體是資本密集產業,為了取得製程領先優勢,主要廠商砸錢研發毫不手軟。2020 年,Intel 投資 135.5 億美元領先群雄,台灣的台積電和聯發科分別以 37.2 億與 26.8 億位列第 6 和 第 8,各家公司為了在製程上超車,無不卯足全力燒錢拼技術,而中芯國際呢?
▲全球半導體產業投資趨勢,堪稱是軍備競賽。(Source:IC Insight)
在 2021 第三季的報告中,全年研發投入總額為 10.8 億人民幣,約等於 1.69 億美元,不僅總量小,和去年全年相比還縮減了 10.7%。此外,研發投資佔總營收比例,也縮小到 11.7%。
第二個縮減項目是研發人員減少,該文指出中芯國際今年 6 月的研發人員數量為 1,785 人,但去年同期卻有 2,419 人。相比之下,台積電研發人員超過 6 千人,中國鋰電池王者寧德國際從 2 千人增長到目前接近 8 千人;華為則是高達 10.5 萬人,這些人才是推進技術的核心,中芯難道沒有錢留人嗎?
中芯國際披露的研發人員平均薪資,2021 年竟然不升反降,而且平均年薪僅 55 萬新台幣,約為台積電的五分之一,高通的七分之一。
諷刺的是,中芯國際手上握著大把國家資源,低廉的土地成本,稅收政策特地開門補貼,甚至還有國家基金直接進場扛轎,但中芯卻沒能養好第一線研發人員。
這兩個部分的縮減,反映出中芯面臨產業變局的應變力不足。先進製程暫時沒指望,成熟製程戰場上,中芯走一步,三星、台積電後手跟一步,就足以壓著打。
在全球缺晶片的狀況下,28 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是最主要的拉貨目標,本該是中芯能夠掌握的市場,但台積電一家就吃下 30% 產能,聯電、三星、中芯和格羅方德各自佔 10% 左右。
這就是因為先進製程落後,導致的備胎效應,客戶首選三星、台積,當他們產能不足時,中芯才能撿到。相反地,當中芯為了搶單,投資 88 億美元擴建新的 12 吋晶圓廠時,台積電跟進 28 億美元,擴大南京廠 28nm 產能。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後手再搶中芯的單。
世界列強都在佈局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戰線,中國上下都寄希望於中芯,但外有中美對抗惡鬥,內有研發不足待遇低落,中芯國際在當前淨利翻倍的美景,還能沉溺多久?
(首圖來源: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