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三倍券將於 7 月 15 日登場,許多人早已備好消費攻略,好康一網打盡。不過,有別於多數民眾的雀躍心情,一間不到 300 人的公司正處於「戰時狀態」,全員從早到晚繃緊神經,力拚讓三倍券背後金流順暢運作。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一棟灰色為底的平凡建築物,甚至沒有掛出招牌,只有 1 樓出入口處外牆上「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的燙金字體。
然而,外觀看似不起眼的財金公司,卻在你我生活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從 ATM 跨行金流、今年初因應武漢肺炎疫情上路的口罩實名制,到現在最夯的三倍券,背後都有其身影。
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不只具有金融人的敏銳與積極,同時兼具資訊人的縝密,這些特質讓他成為傑出的總指揮官,引領財金團隊走過各項金融創新服務發展,必要時更能配合政策,成為金融機構最堅實的靠山。
「三倍券 7 月 1 日開放綁定,我們前一天就來留守」,林國良說,許多民眾可能會納悶「我領三倍券,財金公司到底幫了什麼忙?」
林國良解釋,財金公司負責振興三倍券的金流後台,若將政府的振興券平台比擬做台北車站,財金公司就是打造順暢道路,而便利商店預購,或是各家信用卡、行動支付綁定,則是公車、捷運、台鐵、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最終都會藉由財金公司建構的道路,通往台北車站。
林國良說,財金公司負責將這些金融機構的金流、資訊連結起來,讓「交通網絡」順暢運轉,銀行能夠即時回覆民眾有無綁定成功,以及迅速確認民眾所綁定的優惠方案有沒有「中途跳車」、避免重複發放回饋 2,000 元。
財金公司從口罩實名制到三倍券,都在金流後台扮演重要角色,不過林國良表示,兩者都有預購、金流等設計,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消費者存在行為差異,口罩是 7 天買 1 次,三倍券則是一開放就湧入大量綁定人潮,而且細分為實體、數位,又各自有不同的登錄管道,「最近公司從上到下都忙翻了,還是很有挑戰」。
振興三倍券 7 月 1 日開放預購及綁定,部分銀行因為瞬間湧入大量使用者,官網當機,成為首日小插曲;但整體來說,金流後台運作相當順暢,振興三倍券預購、綁定數已經突破千萬人。
雖然過了第一關,林國良笑說,這可不是「頭過身就過」,7 月 22 日是另一個考驗,因為 7 月 15 日三倍券上路後,數位券方面,不少人會「搶頭香」、馬上消費,往後推算 7 天鑑賞期後,最快 7 月 22 日會出現第一波 2,000 元回饋潮,財金公司將扮演重要橋梁角色。
他分析,三倍券上路後,很多消費態樣會讓金流更複雜,舉例來說,很多人會累積好幾筆消費才達到 3,000 元,對銀行業者來說,要去檢視達標條件就是一道費工。
另外,銀行、行動支付業者推出的回饋方案五花八門,消費者可能先綁定 A 業者,後來看到 B 業者更好康,決定「跳車」,林國良表示,政府發放三倍券回饋金 2,000 元時,還得確認民眾有沒有跳車情況,「複雜度相對比較高」。
紙本三倍券更夯,行動支付推廣不夠力?
政府期待三倍券政策效益除了刺激消費,也能推廣行動支付,因此設計多元管道領取,不過經濟部統計,全台已預購、綁定振興三倍券的民眾當中,八成以上選擇實體券,顯見紙本券仍是主流。
林國良認為,原因不全然是推廣行動支付成效不彰,還有家庭因素。
「理論上來說,數位券優惠幅度最大」,林國良表示,青壯年大多有使用行動支付經驗,也知道數位券最優惠,但若家裡有小孩、長輩,他們消費習慣以實體券為主,基於領取與消費方便性,這種情況便會統一領取實體券。
林國良觀察到另一問題,許多中小型商家端出的振興優惠只針對實體券,這也會影響民眾選擇。
「不妨把三倍券的數位概念,視為全民都上了一次教育訓練」,林國良說,許多人原本沒有接觸、不熟悉除了現金以外的支付管道,至少藉由振興三倍券,開始了解多元支付,甚至知道比較優惠。
林國良也說,振興三倍券綜效不僅只是刺激消費、推廣行動支付,小商家可以開始省思如何調整商業模式、因應新興支付工具興起,銀行也可以搭上三倍券順風車,推出優惠方案,吸引目標客群、拓展市占率;若三倍券能夠種下改變的種子,對整體社會走向數位化絕對是正向成果。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