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的殞落,外界有多種解釋。這間自 1907 年便是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被認為與美國政府一樣可靠的公司,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瀕臨倒閉,2018 年被道瓊工業指數剔除。
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與銀行家 J.P 摩根(J.P. Morgan)於 1892 年聯手成立奇異,以燈泡和發電機等產品,點亮美國工業超過一世紀。
20 世紀時的奇異,大至噴射渦輪引擎、核反應爐,小至冰箱、烤吐司機,孕育多項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最後卻必須藉助政府擔保,才勉強度過難關。
究其原因,有人說接班不力、也有人說是投資策略錯誤。兩位長期追蹤奇異的《華爾街日報》記者湯瑪斯‧格里塔(Thomas Gryta)、泰德‧曼恩(Ted Mann),在《熄燈之後:高傲、幻覺以及奇異公司的殞落》(暫譯,英文書名為《Lights Out: Pride, Delusion, and the Fall of General Electric》)中,則將矛頭指向最不可能的人:80 年代奇異的傳奇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
威爾許於 1960 年進入奇異的塑膠部門,1981 年接任執行長,奇異股價在他任內翻了 40 倍,2001 年卸任前市值來到 6,000 億美元,是當時美國市值最大的公司。威爾許因而被《財星》(Fortune)封為 20 世紀最佳經理人。
威爾許不近人情的管理風格,把組織推向不擇手段深淵
威爾許以嚴苛出名,不僅以活力曲線(vitality curve)定期淘汰掉組織中績效最差的 10% 員工,也推動 6 標準差的品質管理方法,要求組織不斷優化流程,力求生產效率。在上任前 5 年,他共裁撤超過 10 萬名、將近全公司四分之一的員工,而獲得「中子彈傑克」(Neutron Jack)的稱號。
外界一致認同威爾許的管理方式,他將原本捉摸不定的企業管理實務,轉換成一門精準的科學,在 1990 年代,奇異成為華爾街投資者心中最理想的投資標的。
然而,格里塔與曼恩認為,威爾許凡事以成績掛帥的管理方式,雖使奇異成為外人眼中的績優企業,但卻在組織內形成管理黑洞。接棒威爾許擔任執行長的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便深受其害。
1994 年,時任塑膠部門高層的伊梅特,在某次季度業績需增長 20% 的目標下,只完成 7%,面對懸殊的差距,伊梅特試圖向威爾許解釋,由於物料上漲、利潤受到擠壓等不可抗因素,才導致目標未達成。但伊梅特的求援,只換來威爾許冷言,即使他再怎麼肯定伊梅特過去對公司的貢獻,若下次再無法達成業績,仍須請他走人。
伊梅特領悟到,對於把市值增長看得比一切重要的奇異,達標比什麼都重要。你若無法交出業績,上頭自會找交得出的人替補,無論成績的真實性或手段為何。
即使主管察覺有異,也會因不想被部屬業績連累,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2001 年伊梅特上任後,奇異內部仍瀰漫著虛報數字的風氣,像是挪用投資項目模糊帳面數字、計入還未談成的交易等具爭議性的會計手法,製造不實財務報告。膨脹成績的惡習,最終在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中,遭到反噬。除了財務狀況曝光,奇異也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依違反會計規範,重罰 5,000 萬美元,自此失去投資人信心。
營收貢獻最高的奇異資本,膨脹到難以管理後終致破滅
然而,在高層始終不願戳破假成績的驕傲心態下,格里塔與曼恩指出,奇異有著另一項更深層的根本原因是,對經理人不切實際的幻想。一直以來,奇異高層多從內部層層升遷而來,使得奇異以教會自家經理人駕馭各部門業務為傲。奇異相信,傑出經理人能夠經營任何業態。
在威爾許時代,奇異藉由市場對公司的信賴,以 3A 級良好信用和工業公司的身分,進行低利借貸,大舉發展資本投資,經營物業、地產及銀行事業。在威爾許管理後期,負責投資事業的奇異資本(General Electric Capital),成為他任內公司營收能從 200 多億美元翻倍到近 1,300 億美元的關鍵。伊梅特接手後,奇異資本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更一度超越 5 成。
在奇異資本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威爾許曾在回憶錄中表示,自己並不真的了解奇異資本的業務,伊美特也數度遭人懷疑,不清楚奇異資本的運作過程。格里塔與曼恩認為,奇異龐大複雜的業務結構,不僅投資人很難一窺總體財務狀況,恐怕連內部也沒多少人弄懂過。加上奇異賦予經理人主導一切的權力、董事會形同虛設,使奇異的執行長一再決策失準。
伊梅特曾設法清除內部的會計陋習,縮減奇異資本,甚至進行品牌重塑,但已無法挽回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2018 年,奇異股價出現歷史性下跌,跌幅超越雷曼兄弟在金融海嘯期間蒸發的市值。
(本文整理、摘錄自《Lights Out: Pride, Delusion, and the Fall of General Electric》,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出版)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