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取得技術優勢,誰就擁有決定性軍事和經濟優勢,這是美國抗中政策對半導體供應如此緊張的原因。現在美國準備通過《晶片法案》,23 日找來晶片巨頭到國會舉辦聽證會,大聲疾呼現在急需資金確保競爭地位,同時也表示要讓投資有回報,不能放棄中國市場。
今年 1 月美國眾議院提出 520 億美元補助國內晶片生產和研究的《晶片法案》,計劃今年將和參議院磋商出最終版本,交給拜登總統簽署。23 日英特爾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和美光科技執行長 Sanjay Mehrotra 在華盛頓參議院商務、科學和運輸委員會作證,提出應迅速通過《晶片法案》的理由。
英特爾最近砸巨額投資,包括擴建亞利桑那州園區及俄亥俄州建立兩家工廠,還以 54 億美元收購以色列 Tower Semiconductor,預計 2022 年的負自由現金流為 10 億至 20 億美元,是英特爾幾十年來首次出現負自由現金流。現在急需用錢,Pat Gelsinger 呼籲:「如果沒有資金,我們將變得越來越慢,有這筆資金,我們將做得更大更快。」還提到中國、台灣和南韓半導體發展都有政府補貼,現在掌握全球 80% 晶片製造。
雖然《晶片法案》得到兩黨支持,而且產業和拜登政府一直在敦促加快對該法案的資助,但參議院和眾議院尚未就細節達成協議。《The Hill》一篇文章表示,有一些人將該法案視為會扭曲市場的產業政策。文章分析指出,「從嚴格的商業角度來看,一個更本土化、更多樣化的供應鏈效率將低於由一個超高效的台灣巨頭主導的供應鏈。」
但是《晶片法案》不該視為產業政策,而是國防政策,主要是擔心中國入侵台灣,就會摧毀晶片供應,或控制台積電關鍵資源,另外兩個先進的晶片製造國韓國和日本也容易受到中國侵略。報導稱若是只作為產業政策,《晶片法案》是值得懷疑的,但為國家安全政策必不可少,稱美國絕不能將重要的軍事和商業商品依賴可能隨時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切斷的單一供應商。
分析還強調即使有政府補貼,美國晶片生產商能夠生存和發展仍交由市場決定,但只有在美國有足夠多的公司製造先進晶片的情況下,這種競爭才有可能。
半導體成為美中競爭的關鍵資源,但對企業而言,商業仍大於一切。在聽證會中,參議院議員盤問英特爾在中國的業務,他們質疑補貼半導體產業對美國的經濟回報。英特爾表示,要想成為市場領導者,就必須進入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英特爾需要能夠參與中國市場,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日經》報導,中國是英特爾最大淨收入來源,2021 財年中國為英特爾帶來 211 億美元收入,年增 4.4%。同時英特爾美國收入為 141 億美元,年減 14.9%。美光執行長 Mehrotra 也同意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表示中國市場確實有助提供對半導體業很重要的規模,而規模的好處最終會體現至研發投資。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