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竭盡全力跟「通縮」對抗的時候,外資報告陸續出爐,摩根士丹利、高盛、美國銀行等 3 大金融機構,卻將示警的矛頭,對準「通膨」。
因疫情肆虐,美國 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 0.8%,是 2008 年 12 月以來最大的跌幅。物價下跌並伴隨大量失業,按經濟學觀點,這是通貨緊縮表現,即市場的供給過剩或需求不振。
各國政府皆如臨大敵,嚴防通縮帶來經濟長期衰退,但《商周》研究外資機構 4 月底之後出具的研究報告,卻發現:華爾街巨頭認為,該擔心的是「通膨」,不是通縮。
投資銀行巨擘摩根士丹利(以下稱大摩)近日出具一份全球展望報告,名為《通貨膨脹將捲土重來》(The Return of Inflation),是疫情步入尾聲後,第一個出具以通膨為主題報告的華爾街巨頭。
這份長達近 30 頁的報告,對通膨將至的觀點,並非常見的「貨幣供給過剩」觀點,而是從「收入不平等」的結構性著眼。
報告指出,低收入族群是這波疫情下最大的受害者,他們的不滿,將迫使各國政府加大力道,解決所得不均問題,使「財政行動主義」( fiscal policy activism)抬頭,將引發新一輪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同時,這股基層的怨念,正在拆毀過去 30 年來壓抑通膨的關鍵力量:全球供應鏈。有民意當靠山,美國放膽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世界各國也設法將海外供應鏈班師回朝。
大摩表示,目前尚處在通縮階段,預計 2021 年第四季已開發國家產出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出現「通貨再膨脹」,通膨將在 2022 年第二季降臨。
「通貨再膨脹」指通縮時期出現的通膨跡象,如物價雖然下降,但降幅縮小,只要經濟形勢回穩,就會轉為顯性通膨。
高盛在一份大宗物資的觀點報告中指出,儘管疫情危機的直接影響可能是通縮,但持續的供應鏈中斷、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以及提高通膨可減輕政府債務的政治需求,將支撐明年的通膨擔憂。
3 力量拉升金價創 8 年新高
通膨隱憂下,美銀近期一份《聯準會不能印黃金》的報告,大膽呼籲:「資產配置者必須透過實物資產、而非金融資產,來尋求對抗通膨的工具。」
美銀指的實物資產,是黃金。
國際現貨金價 5 月 18 日盤中一度升至每盎司 1,764.55 美元,創下 2012 年 10 月以來的最高價。
「金價 18 個月內上看 3 千美元!」美銀語出驚人喊出這樣目標價;花旗看得比較保守,但也預估未來一、兩年有機會挑戰 2 千美元。
拉升金價的各股力量,除了美中關係跌入谷底、全球經濟前景堪慮之外,就是對通膨的隱憂。
施羅德策略研究分析師馬科維奇(Sean Markowicz)指出,未來疫情結束,禁令鬆綁,將帶動經濟復甦,可能帶動通膨走升,貨幣將面臨貶值壓力,投資人將改抱黃金。
美銀提供給客戶的投資建議中,甚至將現在比擬為上世紀 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還預測金價會像當年一樣飆升。
1973 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急漲,美國通膨率與失業率同步攀升,引發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停滯性通膨,經濟學家束手無策,在那波亂世中,具保值功能的黃金,成了絕佳的避風港。
金價從 1971 年到 1975 年,每盎司 35 美元漲至 195 美元,漲幅高達近 460%。
放眼今日,美銀大宗商品策略師韋德莫(Michael Widmer)認為,經濟產出大幅下滑的同時,財政支出與央行資產負債表都在膨脹,這些情況,類似 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將促使投資人瞄準黃金。
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指出,一旦爆發嚴重通膨,股、債市都難逃衝擊,資金就會湧入貴金屬、原物料、不動產市場避難。
肉價飆升,亦成證據之一
金價多頭氣盛,反映市場對通膨的憂心,而全球食品價格的大漲,特別是肉類食品,更加劇市場對通膨的擔憂。
美國 4 月「家庭食品」指數大漲 2.6%,創自 1974 年 2 月以來新高。一大因素,就是美國大量的肉品與家禽加工廠,因為疫情關係被迫關閉。
美國是肉品供應大國,更是全球最大的牛肉生產國,如今陷入供應嚴重短缺困境。
隸屬美國農場信用體系(FCS)的 CoBank 發表報告指出,到 5 月底,美國超市供應的肉類將減少 30%,價格將比 2021 年高出 20%。
雖然有看法認為,肉價大漲只是短期因素,不至於推升通膨,但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柯里(Jeff Currie)認為,疫情對畜牧業供應的破壞,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食品價格是新興市場通膨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在 2021 年之前,肉品價格都會呈現較高的波動性。
儘管畜牧業遭到結構性破壞,但仍有好消息。肉價大漲使美國人造肉大廠 Beyond Meat,第一季營收較 2019 年同期勁揚 141%;此外,美國牛肉、豬肉供給減少,雞肉的替代需求浮現,大成、卜蜂等台灣雞肉供應商也將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