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央行專注核心CPI恐忽略通膨預期形成關鍵

新聞媒體 2021-10-14

後疫情時代,通貨膨脹成為各國政府擔憂的議題。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今天表示,部分央行專注於核心通膨指標,可能因此忽略顯著影響家庭通膨預期形成的因素,甚至錯過通膨預期升溫的關鍵訊息。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今天共同舉辦「疫後大通膨時代即將來臨?」並邀請陳南光就「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進行主題演講。

推薦

陳南光指出,過去以來,美國聯準會(Fed)強調長期通膨預期的定錨相當穩定,但民眾的通膨預期不只會改變消費行為,而且具有自我實現的特質;也就是說,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將引發高通膨預期,並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上揚。

一份使用超過9萬個美國家庭的調查資料發現,日常雜貨價格變化是影響消費者通膨預期形成的主要來源,而且預期形成的過程中,消費者對於購買商品的重視程度取決於購買頻率,愈常買、影響愈大。

陳南光指出,民眾形成通膨預期先是來自身邊生活雜貨價格,而後是媒體、官方統計數字。

「如果購買生活雜貨是主要形成通膨預期來源,看資料就要特別小心」,陳南光提醒,許多央行只專注於核心通膨指標如核心CPI,但核心CPI排除短期蔬果、能源的價格,當價格波動影響民眾形成通膨預期,這些資訊容易被決策者忽略。

陳南光也說,台灣對於人們怎麼形成通膨預期「瞭解很少」,央行應該密切關注通膨預期的變化,不應輕易將通膨定錨可能流失的跡象,認為只是暫時性的干擾。

陳南光再次提醒,國內長期一直維持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段期間,剛好處在全球性通膨與通膨預期穩定的時期,加上國內政策性因素以及房租設算方式,均有助於維持低通膨;然而,一旦維繫全球性通膨與通膨預期穩定的主要力量鬆動,就可能透過各種管道,引發國內通膨顯著上升。

陳南光接著指出另個值得憂心的事情,面對通膨,未來主要央行如何應對上升的通膨預期至關重要,但主要央行涉入金融市場的運作已深,加上已累積龐大的政府與民間負債,政策回應顯得躊躇不前。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今天受訪時也表示,央行貨幣政策常被批評的一點是動作要不是採行太慢、就是下手太重;如果台灣看到通膨未來會上升,央行「緊縮可能現在就得開始做」,不然動作就會太慢。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