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晶圓製造到底要分拆、還是不拆?各種消息滿天飛,以英特爾在 PC、一般伺服器處理器,都還是一方之霸來說,產品設計有競爭力,只要晶圓製造虧損止血,不是沒有救,但時間快要不夠了。
英特爾(Intel)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的復興大計,正走上關鍵的十字路口。
9月2日,有消息傳出基辛格將在近期召開的董事會,提交削減不必要業務,並調整資本支出的計畫,可能含出售製造可程式化邏輯晶片的子公司Altera,以及暫停支出320億美元德國廠投資。
8月29日,彭博(Bloomberg)等財經媒體才相繼引述不具名人士訊息,指英特爾與大摩、高盛等投資銀行顧問,討論化解困境的方案,分拆晶片設計與製造業務,是選項之一。
如果時光倒流十年前,大概沒人能想像有這般情境。
曾是全球科技霸主的英特爾,近年負面消息愈演愈烈,處理器缺貨與遞延輪番上陣、晶圓代工業務虧損持續擴大,股價更跌到十年來最低點,就連一同在PC(個人電腦)市場打拚20幾年的老戰友微軟(Microsoft)也琵琶別抱,先與高通(Qualcomm)結盟推出AI PC。
試圖力挽狂瀾的基辛格,2021年剛上任時宣示要在五年內追上台積電與三星,重新奪回晶片製造領導地位。但三年多轉瞬而過,英特爾製造業務成績,與當初設定的遠大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攤開財報,2023年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營收189億美元,較前一年下滑31%,虧損也因此從52億美元擴大至70億美元。多數人都認同,英特爾若想擺脫下滑勢頭,最迫切的問題,是盡快解決晶圓製造這個燙手山芋。
《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分析,英特爾具備成為主要代工廠的一切要件,包括先進技術與巨大產能,但台積電沒有自己的產品、與客戶沒有競爭關係,但英特爾幾乎與所有同業競爭。
不只與同業競爭,2017年前都還是全球最大晶圓製造商的英特爾,十年來因誤判先進製程的曝光技術與進展、堅持舊技術,導致良率提升緩慢,加上現在推進又過於激進,反倒導致進度落後。
製造卡關,讓本以10奈米生產的產品,大量塞進14奈米製程。2018~2020年,英特爾14奈米筆電處理器大缺貨兩年半;同時,依賴台積電產能的超微(AMD),於筆電、伺服器處理器市場趁勢崛起。
(作者:吳筱雯;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x 1 x 3 x 5 x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