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打結並非通膨居高不下的唯一因素,專家認為,減碳熱潮將產生「綠色通膨」(en-flation),企業轉型的相關成本,會在短期內帶來價格壓力。
CNNBusiness 23日報導,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首席全球策略師Seema Shah報告指出,投資人力挺採行ESG永續投資(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的公司,卻忽略了全球經濟「綠化」(greenification)對通膨的影響。她稱此種現象為「綠色通膨」,相信大企業和政府日益關注清淨環境,短期內將有通膨壓力。
Shah表示,首先,碳權成本上揚,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碳權是企業購買的碳排放權利,可以抵消公司製造的廢氣。再來,倘若業者無法達成聯合國(UN)的氣候目標,也許需要繳交罰款,有些公司可能會漲價以維持利潤。此外,公司轉型成更環保的營運模式,可能須支付更高的勞力、資本開支和其他費用。由此可見,綠色貨幣政策可能會讓市場在短期內看到較多的慘綠盤面。Shah說:「必須有人吞下這些成本,不是消費者、就是企業。」
Nordea Asset Management資深總經策略師Sebastien Galy也認為,ESG成本的整合、原油和天然供給吃緊,未來十年的通膨展望應該會維持高檔。
追蹤碳權期貨的「KraneShares Global Carbon ETF」,24日下跌0.34%、收在46.30美元。和去年12月31日收盤價的24.63美元相比,今年來KRBN井噴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