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印度總理莫迪計劃選後推動改革,以利與中國競爭製造業,並分析印度成為製造業中心的三大障礙。
路透社報導,為促使印度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印度總理莫迪選後將推動改革,包括法規調適、本地製造補貼及調降製造商品關鍵的進口稅等。
印度是全世界成長最快主要經濟體,但全球製造業不到3%在印度,中國有24%,印度政府計劃道2030年將印度全球製造業比例提高到5%,2047年至10%。
路透社採訪15位政府官員、主要投資者代表、經濟學家和工會成員等,歸納印度成為製造業中心的三大障礙:
土地取得:企業必須經歷「非常困難的過程」才能取得大片土地,因地契所有權通常不明確,且地主持有土地也經常支離破碎。印媒報導,鴻海集團在卡納塔卡州(Karnataka)州投資曾面臨農民抗議,因地方政府協助企業取得土地,但農民對地方政府補償金不滿,在預定用地滋事干擾工程。
勞動法規:印度大部分地區,員工人數超過百人公司需獲州政府授權才能僱用及解雇員工,此規範影響企業彈性調整業務能力。印度人民黨(BJP)主導的國會已通過立法,將官方批准門檻提高至300人,但執行法律的州政府延後實施法案。主張改革的班加羅爾Trilegal律師事務所合夥人Atul Gupta表示,沒有政府想留下允許公司隨意解僱員工的印象,但可避免關廠漫長程序造成業者疑慮。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2017年決定關閉古吉拉特州(Gujarat)和馬哈拉施特拉州(Maharashtra)工廠,理由是汽車銷量低迷,但工會反對,最後通用汽車透過冗長法律訴訟,直到今年1月才獲司法批准,完全退出印度。勞工律師Amrish Patel表示為了避免困難,使公司長期雇用約聘員工;但律師兼工會領袖Sanjay Singhvi表示,如果BJP法規實施,近60%受益於現行勞動法的工人將失去保障;主要反對黨領袖Praveen Chakravarty向路透社表示,勞動法決定權應留給各州。
關稅及海關行政效率:印度對高階製造業的零組件課徵關稅,使印度製造成本無法下降,為了鼓勵智慧手機生產,印度政府將手機零組件進口關稅降至10%。但根據「印度手機暨電子協會」(India Cellular and Electronics Association,ICEA)數據,競爭對手越南將零組件進口關稅降至0~5%,更具競爭力。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SMU)教授表示,據2023年政府研究顯示,中國進口貨物約20小時就可清關,但印度需44~85小時,行政效率不佳也會影響企業競爭力。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