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富士康鄭州事件衝擊 iPhone 出貨量,鴻海全年營收仍逆勢繳出 6.6 兆、年增 10.47% 的好成績。但同時卻傳出立訊吃到「高貴蘋果」,也就是接下 iPhone 高階機訂單消息,讓外界憂心忡忡紅色勢力又來,以致鴻海股價近期跌破百元關卡。真有那麼糟?分析師指出,鴻海除了中國,還可搶進某新霸權國家商機,不需過分悲觀。
「這次事件(鄭州疫情)是不是免費掉門票給競爭對手,讓他們有機會生產高階手機?」兩個月前鴻海第三季法說會,面對法人頻頻追問掉單疑慮,劉揚偉強調「機會不大」。
兩個月後,中國官媒指富士康產能恢復至九成,但一紙消息,再度使掉單傳言甚囂塵上。
5日《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蘋果與立訊精密簽下大訂單,鴻海代工高階機種獨家地位不再。消息一傳出,就讓鴻海股價元月開春又跌破百元大關,截至10日收盤價為99.4元。
「鴻海沒有議價能力,立訊取得高階iPhone訂單,為日後拿下更多客戶的訂單開闢道路。」《金融時報》引述研調機構Counterpoint分析師Ivan Lam評論。
儘管在富士康大逃亡事件初期,外界便傳聞蘋果為補足產能,要求未生產過高階機種的和碩、立訊,將產線換成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不過取得高階機種生產認證至少需一季,當時業界並未特別擔憂。
但產線轉移去年底確實發生。去年12月,和碩、立訊分別取得少量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訂單,如今再傳蘋果與立訊簽約,等於進一步挑戰鴻海地位。
▲ 外傳立訊接下iPhone高階機種訂單。(Source:立訊精密)
不過,IDC資深研究經理高鴻翔認為,至今看「救火」意味還是較濃厚。
「蘋果兩款高階真的賣很好,低階賣不好,當然要趕快做高階的,若解讀成紅鏈侵占台灣,有點風聲鶴唳。」高鴻翔說,「反觀身為老二的和碩還比較危險,老三(立訊)要取代老大(鴻海),短期內不會發生。」
高鴻翔指出,今年iPhone 15訂單如何配置仍待觀察。不過,調研機構Trendforce去年12月28日研究報告,指出富士康稼動率尚未恢復,立訊將加入iPhone 15 Pro Max組裝供應鏈行列,鴻海失去獨家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
鴻海的機會在印度
但「失去獨家地位」畢竟不等於「被取代」,劉揚偉在第三季法說會亦樂觀指出,鄭州事件並非生產技術問題,而是暫時性疫情干擾。
回顧劉揚偉日前回應,可看出鴻海接下來維持蘋鏈優勢的關鍵,將在「分散風險」及「危機處理能力」,是否占獨家生產高階機種之地位,反倒不是重要指標。
離開中國,其實接下來鴻海在印度的發展,才是關鍵。
摩根大通分析師日前預測,蘋果很可能2025年前,將25% 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遠高於2022年5%。
彭博9日報導,去年4~12月,從印度出口的iPhone高達25億美元,相較上個會計年度(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幾乎翻一倍。鴻海、緯創各出貨超過10億美元,去年4月起在印度開始少量生產的和碩出貨約5億美元。
莫迪總理積極發展當地半導體與電動車
印度總理莫迪近來十分積極發展半導體、電動車事業,2022年2月,鴻海與印度跨國集團Vedanta簽約成立合資公司,雙方9月又簽署合作備忘錄,投資200億美元建造半導體廠。印度最大集團公司塔塔,亦去年6月加入鴻海旗下MIH電動車聯盟,中印關係交惡下更突顯台廠優勢。
不過,蘋果也有意扶植印度新組裝廠,過去半年,數度傳聞塔塔將收購緯創印度廠房,切入蘋果供應鏈,彭博10日引述兩名知情人士說法,塔塔預定3月完成印度工廠收購,塔塔因此成為繼立訊後,第二家非台廠iPhone組裝廠。
▲ 印度總理莫迪(中白衣)近來積極發展半導體、電動車事業。(Source:Narendra Modi)
新角色崛起,會如何影響蘋鏈組裝廠勢力消長?DIGITIM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兼研究經理林俊吉指出,塔塔集團資源豐厚,3~5年內甚至更長期,肯定會和台廠搶食蘋果大餅,「但利弊都有,雖然彼此競爭,但台廠到印度還是會享受到好處。」
回到鴻海,可確定的是,儘管去年富士康疫情導致高階機種掉單,但蘋果分散佈局的策略,以及鴻海在印度逐步擴大產能,並以電動車、半導體事業站穩腳步,幾年內地位應不致受太大撼動。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