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訊來勢洶洶搶單鴻海,iPhone13供應鏈洗牌中

新聞媒體 2021-09-02


蘋果即將於秋季推出 iPhone 13,而每年一到蘋果發表新品季節,市場除了對新產品規格、功能抱持高度興趣外,「蘋果供應鏈」的版圖有何變化,往往也是市場關注議題。

畢竟,許多台廠在 iPhone 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不論是零組件、組裝等);然而近年來紅色供應鏈崛起,使得蘋果供應商板塊重新「挪移」。其中,立訊無疑是這兩年來,討論度最高的中國廠商;且在 2021 年,更正式打入 iPhone 供應鏈,預計有 3% 的高階 iPhone 13 Pro 會交由立訊組裝。

蘋果即將推出 iPhone 13 系列,而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蘋果計劃在明年 1 月前生產 9,000 萬至 9,500 萬支新款 iPhone,而立訊今年將負責 3% 的組裝訂單,且首次接獲 iPhone 訂單即開始製造高階機種「iPhone 13 Pro」,這對一家從未獨立生產過 iPhone 的企業來說是一大突破。

▲ 立訊今年首次打進 iPhone 供應鏈。(Source:立訊

日經更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立訊去年透過旗下子公司拿下的南韓相機模組製造商高偉電子(Cowell E),以及認購的台灣金屬機殼廠鎧勝,也將為今年的新款 iPhone 提供重要零組件。另外,不只立訊順利切入 iPhone 供應鏈,其他像是舜宇光學今年也首度打入蘋果供應鏈,將為 iPhone 供應後置相機鏡頭,儘管比例仍低;另外京東方(BOE)若獲得蘋果核可,預計最快下季就會為 iPhone 13 供應 OLED 螢幕。

第一次組裝就負責高階手機,立訊憑什麼?

立訊從去年起便汲汲營營為擠進 iPhone 供應鏈做準備,最後獲得 iPhone 訂單或許並不那麼令人訝異;但較耐人尋味的是,為何立訊首次成為 iPhone 供應商,就可以負責高階機種(iPhone 13 Pro)?

一般而言,新進的蘋果供應商剛開始多是負責製造舊款的 iPhone;對此,有市場人士猜測,這或許是跟立訊從去年開始不斷「購廠」相關。

眾所皆知,從去年起,立訊為了進軍 iPhone 供應鏈,頻頻進行大動作收購。先是在 2020 年 7 月,以 33 億人民幣買下了緯創組裝 iPhone 的昆山廠,同時,緯創旗下的緯創投資(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股權,也交割給立訊。

▲ 緯創於去年 7 月將昆山廠售予立訊。(Source:緯創

接著,和碩旗下的金屬機殼廠鎧勝宣布下市,而在下市之後,便與立訊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立鎧精密科技,立訊擁有 48% 股權,和碩控有的日麗國際則持股 46%。

對此,產業人士認為,其實近幾年中國企業透過收購工廠打入蘋果供應鏈並不少見,只不過在部分的收購案當中,收購方在完成交易後,並沒有留住關鍵管理人員。因此即便順利進入蘋果供應鏈,也只能從低階產品開始生產。

而立訊較為不同的地方,或許是收購工廠後,也同時留住重要部門主管。產業人士指出,通常企業透過收購工廠的方式切入蘋果供應鏈,在稽查方面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原先的工廠早已是通過審核的。

所以,最大的差別或許就是管理人員,因為一間量產經驗豐富的工廠,當中的管理人員也都是蘋果認可的;如果重要的管理人員在收購後都皆留任,那麼在生產上也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有機會跳過低階產品,從中高階產品開始製造。

當然,也有可能是立訊多年來在 Airpods 的組裝表現,加上用更「低價」吸引蘋果,使得蘋果拋出橄欖枝,願意交付 3% 的 iPhone 13 訂單。

鴻海積極轉型,地位仍難撼動

面對立訊強襲,iPhone 組裝老大哥鴻海仍是「老神在在」。雖說立訊獲得 3% 的訂單,但今年主要訂單仍還在鴻海手上,整體來看,鴻海仍握有約 75% 的 iPhone 13 代工量,且高階的 6.7 吋 IPhone 13 Pro Max 仍由鴻海獨拿。

談及競爭對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於第二季法說會上表示,鴻海累積近 50 年的實力和門檻,是最大的競爭優勢;鴻海的競爭力和客戶關係,在看待未來時仍非常有信心。

劉揚偉強調,系統組裝包含許多面向,像是管人、管錢、管物流等,這些都需要高度的專業能力;而鴻海累積 50 年的實力和門檻,是最大的競爭優勢,相信未來是經得起驗證、考驗的。

▲ 劉揚偉(中)於第二季法說上強調鴻海累積的經驗和客戶關係是最大競爭力。(Source:科技新報)

劉揚偉進一步說明,況且,鴻海面對競爭也不是原地踏步不動。鴻海真正的優勢在於全球布局完整、龐大產能、垂直整合、量產速度,以及與客戶的夥伴關係。最重要的是,對於成長的渴望、速度和彈性,都是使得鴻海在 ICT 產業表現出色的原因。況且鴻海已在現有的 ICT 基礎上進行轉型,3+3 政策已在落實階段,未來也會展現更多成果,將鴻海成長帶到新的階段。

眾所皆知,鴻海從 2019 年開始實施轉型,並擬定 F1.0、F2.0 及 F3.0 擘劃整體集團發展;同時也成立鴻海研究院。劉揚偉表示,鴻海研究院是集團邁向 F3.0 轉型升級之路的重要發展策略之一,強化鴻海技術與產品創新,從過去「勞力密集」升級至「腦力密集」,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其次,透過 F1.0、F2.0 及 F3.0 轉型策略,鴻海更為未來營運開拓了新的方向;特別是在電動車方面,鴻海自 2020 年宣布推出 MIH 平台後,旋即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而在今年,鴻海於半導體布局上更是屢有斬獲,先是與國巨合資成立「國瀚半導體(後更名為國創半導體)」,接著以新台幣 7.8 億元入股馬來西亞科技公司 Dagang Nexchange(DNeX),擴大 8 吋晶圓產線布局。而在 8 月的時候,更是以 25 億收購旺宏位於新竹的 6 吋廠,為生產車用功率半導體 SiC 大添助力。

▲ 鴻海不斷加大電動車、半導體布局力道。(Source:鴻海)

種種布局顯示鴻海開始步上轉型之路,公司的營運風向也逐漸改變;從原本著重收入成長,轉變為重視營收成長。鴻海開始從原本以 iPhone 為主的消費性業務,逐漸向外擴張,發展汽車、半導體、數位醫療、伺服器等新業務,以實現長期成長,讓鴻海從代工、製造,轉型成科技的鴻海。

不可否認的,立訊確實靠咬蘋果越長越大,但說到對鴻海的地位產生影響,或許為時過早;至少在未來幾年,鴻海仍是 iPhone 高階產品的供應主力。有業界人士分析,相較於鴻海,立訊目前業務仍偏單一化,依舊是以代工、製造為主,且有過度依賴蘋果的情況。相較於立訊,鴻海則已開始開拓消費性電子產品之外的多元業務。總之,未來幾年鴻海是否能繼續守住江山,而立訊是否能挺過激烈的價格、技術競爭,都值得觀察。

(首圖來源:立訊)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