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台幣猛烈升值,央行為了維持匯市穩定,全年淨買匯金額飆上391億美元,遠遠超過台灣GDP的2%,外界解讀已經達到匯率操縱國的關鍵指標,不過學者認為,有沒有「連續」干預才是關鍵,不須過度擔憂。
延伸閱讀》驚!央行為阻升匯率 去年買匯391億美元
美國每年4月、10月會公布匯率報告,而美國對於匯率操縱國設有3項標準,分別是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達到200億美元以上,經常帳盈餘占該國GDP比重超過2%,以及至少有6個月進行單邊干預匯率,且淨買匯金額占該國GDP比重超過2%。
若符合上述3項指標,貿易對手就會列為匯率操縱國,被認定藉匯率政策從事不公平貿易競爭
檢視台灣情況,去年對美商品貿易順差遠遠超過200億美元,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也長期超過2%;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央銀行今天出爐的立法院業務書面報告,2020年全年淨買匯金額高達391億美元。
若以主計總處公布資料,2020年台灣GDP折合美元為6693億美元來計算,央行全年淨買匯金額占GDP的5.84%,遠遠超過美國設的2%。
不過對於台灣是否鐵定在匯率操縱國榜上有名,台經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邱達生認為也不必然。
邱達生表示,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去年台灣對美商品貿易順差達299億美元,遠遠超過200億美元的標準,但主因是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遠距商機崛起,美國從台灣進口更多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導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擴大;換言之,這項達標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美國拼命買我們的東西」。
其次,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超過2%,台灣屬於出口導向,這項指標常常超標,不過邱達生指出,去年台灣出口表現很好,特別是高科技產品、零組件的出口,除了產業結構,也和遠距商機,以及中國因應美國華為禁令,對台採購電子零組件成長有關。
最關鍵的第三項-央行淨買匯金額占比,雖然去年占比已經超標,邱達生點出關鍵,美國所列的標準中,明確點出央行「連續」以及「單邊」調節匯率,央行為了維持市場穩定、進場調節,相信也會拿捏尺度,避免被美國盯上;也就是說,台灣金額飛越門檻,但頻率、連續性不見得有達標。
央行則在報告中強調,近年美國聯準會(Fed)採行量化寬鬆(QE)政策產生的資金外溢效果,改變全球資本移動方向,鉅額資金流入小型開放經濟體,使外匯市場穩定面臨挑戰,這些經濟體的央行必須積極調節匯市,以維持金融穩定;不只台灣,近期瑞士、新加坡及香港央行的淨買匯金額均大幅增加。
儘管央行為了穩定匯市、進場調節,可能影響美國在做匯率報告時的評價,其實央行總裁楊金龍去年12月理監事會後記者會上就已表態,新台幣匯率基本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危及金融穩定時,央行義不容辭、一定要調節,至於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