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在地化也是全球化,王美花:台三大優勢難複製

新聞媒體 2022-11-24


半導體是否「去台化」引發關注,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台灣經過 40 年發展,有密集完整的生態系、願意進工廠的一流人才、與國際客戶深厚的信任關係等三大優勢,這是台灣形成完整體系,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主要利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造成的供應鏈斷鏈、晶片短缺及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推上歷史風口浪尖,美國、日本等國邀請台積電等大廠前往設廠、建置產能,卻引發半導體「去台化」憂慮。

王美花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積電會受邀赴美設廠,是因客戶大多數來自美國,因此必須貼近客戶需求,更要滿足美國政府在地生產,及降低風險等需求,「在地化未嘗不是台積電的全球化」。

她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經過40幾年發展,才形成從前端設計、後端製造,以及設備、材料均有的完整生態系,這供應鏈體系並非單一國家、企業可獨力完成。

對台灣半導體優勢,王美花分析主要有三大利基,分別是40年發展出完整且密集的供應鏈體系、願意進工廠的一流理工人才,以及重視智財與營業祕密的信任關係。

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方面,王美花說,台廠專注代工,他國設計業者和台廠合作後,能彼此互相砥礪、進步,形成良好商業模式,這也帶動台灣整體製造供應鏈,形成密集且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體系。

不僅如此,因台灣在半導體製造領域日益進步,吸引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商在台設置研發、裝配中心,就近供應,要在其他國家形成像台灣如此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坦白說很難」。

人才方面,王美花指出,台灣與美國在半導體有明確分工,台灣向來重視科技發展,也有相當充足的理工人才,美國理工人才通常從事軟體設計,製造領域則是台灣產業重要傳統。

不僅如此,王美花說,因國情不同,台灣一流高科技人才,相對美日等先進國家更願意進工廠工作,用高階人力與低階人力顧產線效率差很多,因半導體製造工藝相當複雜,程序達上千道,一旦出問題也能以最快速度除錯,形成高效完整的製造鏈。

最後是與客戶的信任關係。王美花說,因台灣專注半導體製造,但南韓三星等大廠有設計也有製造,若客戶找台灣,不用擔心晶片設計可能被拿去「參考」。

此外,台灣重視誠信、智財權與營業秘密保護,加上與國際大廠多年密切合作建立出深厚信任關係,國際大廠不敢到中國設置研發中心,差別就在「信任」,這乍聽或許沒什麼,但是台灣經過30~40年建立起來的產業文化優勢。

對外界擔憂台積電赴美投資3 / 5奈米廠,是否將重演當年日本被台韓取代的歷史。王美花解釋,台灣、日本案例很不同,因半導體產業IC設計利潤最高,占約六成,製造利潤不到二成,美國IC設計是領頭羊角色,台灣專注製造,台美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

王美花表示,若客戶能在台灣穩定製造半導體,台廠也能獲得尚可的利潤,台灣就會繼續扮演好這角色,加上台灣重視科技發展,更重視製造領域,也讓台灣半導體製造持續穩定發展。

對台積電近期將3奈米製程或人員移往美國,是否削弱台灣優勢。王美花認為,當今各國都意識到晶片的重要性,因此會從安全角度,思考能否達成半導體在地製造,或與盟友合作。台積電有自身配合美國、日本大客戶及本國政策,必須設廠的需求,但反過來想,台積電到各國設廠,對當地來說是在地化,但對台積電或台灣來說,何嘗不是全球化及全球布局。

王美花接著說,因各國缺乏類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人才,台積電去設廠,就必須有部分人才到當地協助建置,這對台積電雖是挑戰,但跨國合作也將形成更多文化激盪,若能開枝散葉走出去,更有助提升台灣國際影響力。

對去台化論述,王美花再次強調「台灣人真的要團結」,台灣應讓全世界都知道,台海穩定對全球的經濟、政治影響有多大,如果台灣受軍事攻擊、封鎖等非和平待遇,對全世界造成的災難,將遠比俄烏戰爭嚴重。

王美花不諱言台海政治風險是企業風險評估的考量之一,「但北韓經常發射飛彈,南韓同樣有地緣政治風險」。她說,台灣要讓國際與外商理解,投資台灣不只能確保獲利與穩定,也能讓企業持續成長,這對兩國產業發展都有極大助益。

(作者:鄭鴻達、張建中;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