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受疫擊嚴重性不如海嘯

新聞媒體 2021-11-21

惠譽國際信評19日表示,21世紀已經發生兩次全球大型危機,包括2009年金融海嘯,以及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兩者對全球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帶來影響大不同,疫情期間(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全球金融機構信用評級級距,平均下降0.15個等級;而金融海嘯(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平均下降了0.84個等級,顯然金融海嘯衝擊更大。

惠譽亦分析,也可能因金融海嘯令全球震撼,事後進行許多系統重建工程,因此能在疫情爆發初始,各國政府即快速出手,成為各金融機構得以耐震、抗震的主因。

惠譽評等亦在19日公布2021第四季亞太區主權評等總體檢報告,惠譽指出,政府擴大財政支出以對抗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是多數經濟體及當地企業、金融機構得以渡過景氣低迷的重要因素。且部分政府提撥額外預算大量採購疫苗、大規模接種疫苗,給主權評等強力支持,惠譽點名台灣和中國大陸,在「疫苗接種高成效」下,主權評等展望穩定。

全球金融機構,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和保險公司,在疫情爆發後經歷大幅降級,台灣的國泰人壽、富邦人壽都在疫情爆發的二個季度內,評等展望亦均被惠譽、標準普爾全球評級調為「負向」,近半年後才逐步恢復。

惠譽指出,由於疫情蔓延在不同地區的時間不同,統計2020年的評級下調比例為13.6%,相對2019年為7.3%,看起來近乎多出一倍;但以2009年金融海嘯做為比較,當時評級下調比例超過30%,且就「一次發生多個級距下調」的比例,2020年占全球金融投資組合2.3%,2009年則高達14.2%。

惠譽分析師指出,絕大多數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在2020年保持不變,近期的信用風險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對經濟體和借款人的支持所抵消,即政府紓困企業的作法緩解了金融機構的連帶壞帳風險。加上部分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寬容,也有助於債務發行人在最不確定的時期,得以有效運作。

奧地利因疫情惡化實施限制 歐股跌 美國遇上1990年以來最大通膨巨獸 股市為何還在創新高?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