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頭巷尾都出現自助洗衣店同時,洗衣這產業,正進行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 6 年間,家用洗衣機銷售量跌掉 16%,傳統洗衣店約 35% 店面關門,但自助洗衣店卻逆勢增加了 3 倍,如今全台總店數約 3 千家。
疫情衝擊下,它們靠著零接觸、高溫殺菌等優勢,生意不跌反升,包含洗衣吧、快洗可得、洗特樂等多家連鎖洗衣店品牌,今年以來平均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約 5% 到 10%,業者推估,目前以每年平均 100 間的展店速度持續擴張。
這也讓 10 月中旬的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展現場,自助洗衣店品牌詢問度較去年增加一成,成為熱門加盟選項。
目前國內洗衣產值約兩百億元,由家用洗衣機、商用洗衣機、自助洗衣店、傳統洗衣店瓜分。其中,自助洗衣店合計產值約 100 億元,正快速侵蝕其他三大品項。
其中,兩大規模領先的業者是,有 22 年歷史、輔導成立超過 400 家店的宏閩洗衣設備,以及獨占全台六成投幣洗衣機、去年營收逾 11 億元的上洋產業;此外,包含洗特樂、洗思特等,加盟品牌數可達數十家之多。
宏閩與上洋原本是美系商用洗衣機的台灣代理商,但傳統洗衣店在 7 年前,就遇上店面與設備老舊、二代不願意接班的問題,一家家陸續收攤,這讓商用洗衣機的販售遇上瓶頸;這兩家企業為幫助老店轉型與挖掘新商機,先後開起自助洗衣示範店,掀起加盟風潮,並帶動商用洗衣機買氣回升。
「當時我看到老一輩的顧客,都開始上門洗衣,就知道這行得通。」宏閩董事長林富山回憶當年說。
雖然窗明几淨的新店面,讓老顧客不再有「你的店比我的衣服還髒」的恐懼,願意上門消費,但台灣家家戶戶必備洗衣機,且人口進入負成長,尤其自助洗衣店最主力的學生客群,也逐年減少,究竟需求從何而來?
「在台灣,這是一個『懶』的產業,不是因為人們愛洗衣服讓(自助洗衣)店變多,而是你越討厭洗衣服,它就越旺。」上洋總經理吳國華說。
綜合 2 大業者、全家便利商店、東方線上的觀察,讓消費者越來越討厭在家洗衣服有 3 大原因:
研發 App、文青裝潢燒錢
設備門檻高,回收期要 5 年
但要抓住這股新商機不容易,要開出一家成功的賺錢自助洗衣店,必須歷經設備、空間、動線、科技 4 大戰役考驗才行。
首先,設備戰上,吳國華發現,傳統洗衣、脫水、烘衣分離的硬體設備,會因「消費者不愛碰別人濕衣服」的問題,一旦有人洗或脫好,不拿出來,就會造成設備閒置,因此必須是洗脫烘三合一的新設備才能解決問題。
在空間戰部分,必須擺脫昏暗、不乾淨的傳統老店形象外,一個有趣新發現是,消費者喜歡在店內摺衣服,所以摺衣桌越做越大,而且店面設計還要符合文青風或科技感,才能吸引消費者進門,因此設備與裝潢平均單店成本就達 200 萬到 300 萬元,約 5 到 7 年才能回本,是進入門檻相對高的加盟項目。
至於動線戰,除了挑人口密集的大樓社區,存活率最高外,現在消費者多半是出門購物或用餐時,順便洗衣服,過往被視為「穩死」的郊區地帶,近年在彰化、雲林等農業大城,竟然連田中間都開出自助洗衣店,因為位於當地人出外用餐、採購的交通路線上,又有停車方便的優勢,意外成為當地的人氣洗衣店,顛覆傳統開店地點邏輯。
最後則是科技戰,包含上洋與去年開起洗衣複合超商的全家,為了解決消費者上門洗衣卻因設備滿載撲空的問題,在去年推出手機洗衣 App,現在消費者不僅可以透過手機,知道哪幾台洗衣機是閒置,衣物洗好會發通知提醒,就算遇到投幣故障等問題,加盟主也能遠端開啟鄰近的閒置洗衣機來幫助消費者。
此外,全家發現,洗衣複合店會為超商帶來新客群,讓店面平均業績及來客數都較傳統超商高兩成到三成,尤其天氣越冷,洗衣客群越多的特性,能補足超商冬天客人較少的問題,因此目前累計已有 10 家洗衣複合店,預計年底前,會再開出兩家新店,未來也會是持續擴張的新店型之一。
那麼,自助洗衣店會像娃娃機店般泡沫化嗎?業者認為,這是剛需,不致泡沫化,但汰弱留強會加劇,科技戰、裝潢戰的投資,勢必墊高,想進場投資或加盟者,必須考慮加盟主的軟硬體支援,與 5 年以上回收期,要有打長期戰的心理準備。
(作者:林洧楨;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