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經在上、下班途中塞在車陣中而感到厭世?紐約即將開徵世界上最貴的「塞車費」,想要減少核心地帶的車流量,讓交通更順暢。
彭博報導,紐約市的塞車費徵收計畫最快下個月就會被核准,成為美國第一個徵收塞車費的城市。
最快明年4月開始,駕駛如果要在通勤高峰時段進入曼哈頓60街以南的中央商業區──包括世貿中心等辦公大樓、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區──最高需要付23美元(約台幣709元)的通行費。
目前,審查小組還未確定最終收費價格,但綜觀世界上有收塞車費的城市,包括倫敦每天收15英鎊(約台幣570元)、瑞典斯德哥爾摩每天最高收費105克朗(約台幣310元),紐約目前的定價最貴。
紐約之所以想要祭出昂貴通行費,因為紐約是世界上最會塞車的城市之一。
根據交通數據公司INRIX的調查,2022年,紐約是全球第五壅塞的城市,駕駛每年平均花在塞車的時間是117小時。紐約市進一步指出,因為塞車,每位紐約人流失的生產力和多花的錢,總計達1,976美元(約合新台幣60,900元)。
相比之下,台灣城市雖然塞車程度不像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嚴重,但也榜上有名。
根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公司TomTom,2021年,台灣有3座城市常出現塞車狀況,台北的駕駛平均一年要花80小時(第40名)塞在車陣中,台中是78小時(第51名)、高雄是73小時(第 65 名)。
紐約市預估,透過收塞車費,讓駕駛改變交通方式或調整開車出門的時間,有望讓每天進入市區的車子數量減少2成。同時,該市也預計會多出10億美元的收入,可以用來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包括將延伸地鐵路線,以及增加和更新電動手扶梯和電梯,讓地鐵站更方便。
塞車費真的有用嗎?實際上,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開始收塞車費,後來,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城市於2003、2007年跟進,最後都成功使交通量減少了1到3成,交通速度也提高1到3成。
彭博指出,收費高低是一門學問。如果收費太低,駕駛覺得不痛不癢,就沒有誘因做出改變;但如果收費太高,嚇退大部分駕駛,政府就難以收到足夠費用,用來升級交通基礎設施。
不過,撇除收費因素,新聞網站The Conversation曾分析,許多城市成功的關鍵,第一是具有完善配套措施。
例如,倫敦規定開徵塞車費時,同時也增加300台公車。倫敦市今年2月指出,塞車費實施20年後,塞車量減少3成,1成的行程變成步行、騎腳踏車和公共交通。
第二個成功的關鍵,則是政府往往要堅決實施,讓民眾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才會轉而支持。
美國運輸部就曾出具報告指出,斯德哥爾摩2006年舉行全民投票,過半民眾支持,正式開收塞車費。但實際上,一年前,還有55%民眾堅決反對收塞車費。
民意快速翻盤,因為,斯德哥爾摩從2006年1到7月實施半年的試點實驗,結果車流量、噪音、空污問題都改善。
斯德哥爾摩徵收3美元的塞車費,在試行期間將車流量減少25%,超過10%到15%的最初目標,民眾的信心也因此增強。
「當你把四分之一的汽車從街上移走時,塞車就消失了」,當時幫該政府設計收費基礎設施的IBM全球交通部技術長霍爾希(Miro Holecy)說,「這是人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東西」。
在台灣,因為某些地區通勤尖峰時段塞車狀況特別嚴重,例如上下班時段的台北內湖被形容為「大型停車場」,曾有網友討論,也可徵收通行費。
去年,也曾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建議台灣應仿效新加坡的電子收費系統,在尖峰時段收取塞車費,例如大安區塞車或是忠孝橋,一台車只要經過此地區就收100元,只是附議數量不夠,並未通過。
(作者:張方毓;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Marcos Silva CC BY 2.0)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