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9月以來許多亞太區央行進行一連串外匯干預,以保護自己的貨幣,但就實際來看,亞幣兌美元匯率卻呈現加速走弱,主因是亞太區經濟受到歐美經濟衰退拖累,增長前景惡化,台灣、中國大陸、日本製造業因全球貿易疲軟阻礙,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均出現大幅下降。
來自出口衰退的拖累,亞太區貨幣匯率估計短期內看不到有力的反彈,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這些因素很可能會進而造成2023年亞洲經濟增長預測的進一步下調。所幸,亞洲的通膨問題總體上沒有美、歐面臨的那麼嚴重,加上「後疫情」回歸常態的過程,仍可以為亞洲經濟增長提供一些支持的力道。
ING銀行經濟研究部門亦指出,亞太區多國央行近期開始進行市場干預,以限制貨幣貶值,或至少讓日交易波動減緩,其結果是各國外匯存底一直在下降,加上通貨膨脹,導致進口價值上升,即各國要付出更多的當地貨幣才能進口原有的商品量,「這不是好現象」,絕對值得多加關注。
ING分析團隊指出,「事情看起來不太正常」,隨著通貨膨脹對支出能力的影響,亞太區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各國政策利率的提高,開始帶來還本付息負擔的增加。已然經濟衰退的歐洲,終端需求疲軟正在影響亞太區的出口表現,美國不久就會出現經濟衰退,更重要的半導體產業也出現了低迷,「正在發生的所有現象,可能意味著未來亞太區貨幣會進一步疲軟」。
牛津團隊分析,美國政策利率預估將超過4%,帶來美元持續走強,加劇了亞太區央行在短期內更積極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除了中國和日本,卻又不能跟進美國聯準會般的強力升息,整個地區因此陷入貨幣兌美元貶值、進而推高進口價格,形成輸入型通膨的新壓力源。
通膨發威 重要民生物資增幅8年新高 全球CEO:經濟將溫和短暫衰退 記憶體寒冬 三星Q3獲利估重摔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