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調查:五年來僅一成企業落實減碳,逾九成無法做到完整碳盤查

新聞媒體 2022-02-18


「減碳」成為近年來企業的重要議題,雖然大多數的企業都紛紛喊出要減碳,但是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旗下的數據科學團隊 BCG GAMMA 公布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結果顯示,許多企業在碳排計算和減碳能力上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BCG 的《運用 AI 實現完整、準確、迅速的碳排計算》報告指出,儘管全球有八成五(85%)的企業深度關切減排議題,在過去五年中,只有一成左右(11%)的企業成功實現減碳的願景(達成減碳目標的 75%以上),突顯出企業要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仍面臨不少困難。 

BCG 調查涵蓋全球九大產業的 1,290 家企業,以了解企業進行碳盤查和減排的狀況。調查顯示僅有 9% 的企業有能力完整計算所有範疇(範疇 1、2、 3)的排放。參與調查的企業甚至估計其碳排計算結果的錯誤率約落在 30%~40% 的區間。

BCG 認為,範疇 3 的排放占了企業所有範疇排放的多數。目前逾九成企業無法做到完整碳盤查,對範疇 3 的碳排計算就是企業亟需突破的關卡。企業對碳排計算的掌握度越高,減排成效就越顯著。 

BCG 發現,國際上有越來越多品牌客戶受碳稅等壓力影響,很快將轉而要求供應商配合其減碳規範。而台灣許多企業為價值鏈上游的製造代工,勢必得加快腳步、建立減碳能力,方能維持競爭力。

BCG 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表示,許多企業的低碳策略仍停留在設目標、出報告的階段, 尚未意識到那完全無法因應淨零政策帶來的碳稅衝擊。 

BCG 觀察,相較於國際,台灣企業在減碳的行動上進展較為緩慢,即便設定了減碳目標,也鮮少有能力將計劃加以落實。若企業要根據《巴黎協定》到 2030 年將其排放量減半,並最終實現淨零排放,企業必須能夠全面、準確並經常地進行量測,以了解排放的程度與各種減碳手段的效益,才能有策略性地達成減碳目標。 

和企業內部有關的碳排放,一是直接來自於企業活動產生的排放(直接排放,或稱範疇 1),如企業的設施或車輛產生的排放;或是企業購買的能源所產生的排放(間接排放,或稱範疇 2)。這些可稱為內部排放。而外部排放,是指企業供應鏈相關的排放(範疇 3),無論是上游──如購買的貨物,或是下游──如公司產品的運輸配送,或產品的使用以及與產品壽命結束相關的處理。 

根據調查顯示,只有近一成(9%)的企業能夠準確地計算自己的碳排,逾半數(55%)的受訪者認為詳盡的排放因素「很難」或「非常難」找到。 只有約兩成(22%)受訪者與大多數(逾 50%)第三方客戶和供應商合作來獲取外部排放數據。而八成(81%)的企業坦承忽略了一些內部(範疇 1 和 2)排放。與此同時,受訪企業中有近七成(66%) 沒有提出任何外部排放(範疇 3) 報告。 

如何準確掌握範疇 3 的排放,是大部分企業覺得最頭痛的事;BCG 發現,即便產業不同,但範疇 3 占企業所有碳排高達六成到八成。受訪企業預估他們在計算碳排放量上平均錯誤率在 30% 至 40%。如果企業沒有完整和高品質的排放基線,他們將如何分析當前的碳足跡、設立合理的目標、制定適切的計畫,並追蹤碳排結果?

企業若只計算本身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排放(範疇 1),可能會大大低估總排放量,包括從生產到運輸的排放、產品的包裝及消費者使用後所產生的排放。例如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家庭用品零售商最初排除了它所銷售的烤箱和微波爐的使用排放量。若將這些產品的使用排放量納入,那麼這家零售商 在該產品類別(也是最大類別)的排放量會增加 130%。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