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半導體成為各國的重點戰略產業,為了讓台灣半導體護國群山更穩固,歷經逾半年醞釀與協商,台版晶片法案終於成形,相較原版本多兩項彈性,幕後推手就是行政院政委兼國發會主委龔明鑫。
經濟部修正產創條例10條之2草案,給予高科技業研發費用支出抵減25%,經行政院跨部會多次審查,今天行政院會討論通過;一旦修法通過,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大廠有望適用,號稱「台版晶片法案」。
行政院版相較財經部會版本多兩樣彈性,一是有效稅率須達一定比例、以12%為基礎;二是實施時間採「1+1」方法,也就是說,雖然要接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施行最低稅負15%,但可評估OECD國家推動狀況為何,保留延後一年的彈性。
經濟部6月修正草案是以有效稅率應達15%設計獎勵機制,如今院版調整為12%,搭配「1+1」實施彈性,其實歷經四次部長級會議,經濟部長王美花與財政部長蘇建榮親自出席,加上政委龔明鑫居中協調,經濟部與財政部才達成共識。
知情官員表示,經濟部6月預告版有效稅率為15%,是因財政部希望接軌OECD最低稅負制15%,不過後來國際局勢變遷,經濟放緩、通膨籠罩之下,各國政府是否如期推動、調高稅負還有待觀察,也給了台版晶片法案有效稅率調整的空間。
經濟部、財政部各有立場,前者站在產業角度,自然希望減稅,後者基於財政紀律,認為應該盡量減少稅損,精準拿捏尺度,減稅效益最大化。
官員坦言,廠商一直反映,從促產條例到產創條例,有些優惠逐步退場,相較之下,國際將半導體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國紛紛增加補助,「廠商會覺得政府要我投資,政府也要多幫忙。」
龔明鑫以政委角色居中協調,他與王美花在經濟部時期有同事情誼,和蘇建榮則有學長學弟淵源,熟悉兩人個性的他,擔任協調角色更是事半功倍,順利催生「台版晶片法案」兩項彈性,結局皆大歡喜。
財經官員表示,疫情加上地緣政治升溫,各國都希望半導體產業落地,甚至出現「去台化」說法,導致業界有點焦慮;政府這次加緊推出修法,其實也是回應業界期待,並穩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維繫競爭力。
官員再次駁斥半導體去台化說法,並表示隨著晶片用量愈來愈大、範圍愈來愈廣,生產分散是必然趨勢,但半導體先進製程一定留在台灣。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