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近期震盪加劇,成交量卻不增反減,專家解讀,部分大戶已逢高賣股、資金轉入房市以保值,「存股會計師」丁彥鈞建議,一般投資人可布局前景與配息都不錯的營建股,做為現有資金的避風港。
進入下半年的台股,攻擊力道明顯比上半年緩和許多,儘管一度登上18,000點,再創歷史新高,但隨後就一路拉回,從高點起算,一個月以來已回檔1,600點。
尤其,這次大盤的回檔,成交量急速萎縮,有人認為,是受到當沖降稅是否延長的政策干擾,使得大戶進而縮手。不過,近期官方雖已宣示當沖交易稅減半政策延長3年,但股市價與量仍不見起色,到底是怎麼回事?
精研房地產與營建股多年的「存股會計師」丁彥鈞認為,台股歷經去年3月以來的大多頭,不少大戶賺飽飽之餘,開始思考如何確保「戰果」?因此,多數大戶選擇休息、退場觀望,但也有大戶選擇「賣股入房」。
為何此時轉戰房地產?丁彥鈞指出,全球包括台灣的低利率環境,應該還會延續好一陣子,通膨在未來幾年仍然蠢蠢欲動。而房地產原本就是抗通膨、保值的首選工具,「股票雖然也能抗通膨,但目前多數股票的價位已不便宜」。
另外,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雖然使得買房的自備款(現金)比重提高,「但貸款成數降低,有抑制泡沫與通膨的作用,長遠來看,保值效果更好。」
大戶去買房,那散戶呢?丁彥鈞笑說,我們這些買不起房子的小散戶,「只好先做營建公司的小股東,累積買房的錢」,他表示,近年來營建股因實施「完工比例法」入帳的會計制度,股價波動幅度比以往平穩許多,加上高配息的誘因,近年來,已成為保守資金的避風港。
當然,國內本土疫情對營建業也有一定的衝擊,包括看屋人數、施工進度都受影響,但丁彥鈞表示,從財報中還是可發現不少公司值得期待。只是對多數投資人而言,營建股的財報很難看懂,又該如何檢視呢?
丁彥鈞在檢視營建股財報時,除了一些基本數據,會特別留意資產負債表的「合約負債」,與附註「未認列之合約承諾」,因為這兩項都與預售屋銷售有關。
「合約負債」是客戶購買預售屋後、繳給建商的訂金,通常是總價5%~10%,「預售屋賣愈好,建商合約負債就愈多。」至於「未認列之合約承諾」,就是「建案還未完工前的入帳金額」,通常是總價扣除訂金的金額,因此這兩個數值呈正相關,兩個數值若逐季上升,代表公司不但持續推案,且預售狀況佳,因此未來獲利也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