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進入高檔,回檔風險浮現,到底該不該停利出場、落袋為安?《今周刊》邀請三位理財達人為投資人解答,傳授他們的停利哲學。
今年全球不少股市皆以驚人速度上漲,台股從年初17,853點飆升至歷史高點24,390點,漲幅達36.6%。美國、日本與印度股市也屢創新高,不少股市與相關基金投資人獲利頗豐。然而,隨著股市進入高檔,無論美股或台股市場,居高思危的提醒聲也陸續出現。
「股市一路走高,到底該不該停利出場、落袋為安?」「賣掉持股或基金後,如果股市繼續走強,豈不是錯失賺更多的機會?」類似的矛盾掙扎,成為近期不少投資者內心天天上演的小劇場。
有「理財教母」之稱的林奇芬建議,投資人首先應評估自己的風險偏好,是「穩健型」還是「積極成長型」。「對穩健型投資人來說,沒有所謂停利時機問題。」或該說無論時機如何,當獲利目標達陣,就該紀律執行停利,「設定停利目標,當獲利達到目標,就停利出場。」
至於目標應該訂在20%還是30%報酬率,她建議從年化報酬角度思考,納入時間價值的影響,會比單看總報酬率客觀。以股票型基金為例,「通常10%年化報酬就算不錯表現。假如投資人持有某檔基金三年,期望年化報酬為10%,那當總報酬達到33%,就可考慮停利出場。」
當獲利落袋,林奇芬建議將整筆資金分成三年以「定期定額再次進場」,有助累積財富。如果投資人擔心資金閒置銀行,因利率過低有損投資效率,可考慮低波動的債券型基金或平衡型基金為資金停泊處。
對風險承受度較高的「積極成長類型」投資人,她建議綜合考慮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與市場評價面等多方因素,判斷市場趨勢是否轉變,再決定是否獲利了結。她分析,當前全球服務業與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上升,顯示景氣循環處於擴張階段。此外,台灣出口值及訂單量持續增長,基本面表現亦良好。
從技術面看,最近股市出現震盪回檔、失守月線,林奇芬指出,「未來能否守住季線,將是關鍵的觀察點,如果再進一步跌破半年線或年線,即是空頭訊號浮現。」再看籌碼面,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數據,6月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50億元,但到7月中旬轉為賣超逾2千億元,「從籌碼面看,負面訊號已經顯現。」最後,市場評價方面,林奇芬認為,目前大盤本益比達24倍相對高位,對比歷史數據「已經太貴了」。
綜合以上四大指標,林奇芬認為目前只有基本面看起來較樂觀,未來須持續關注技術面與籌碼面的變化。她建議投資人,這階段可「適當減碼,分批出場」。
她舉例,若投資人原本持100%股票,可先賣出三成,保留七成股票,倘若大盤跌破季線,再賣出三成持股。
對獲利了結後資金如何布局,林奇芬建議,如果大盤站穩季線,趨勢回升,可考慮將三成獲利資金重新投入市場;若市場風險上升,則轉移獲利資金到債券,或其他低風險資產。
(作者:林怡妏;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Pixabay)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x 1 x 3 x 5 x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元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