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具體落實淨零碳行動,今日在高雄小港舉辦全台最大鋰電池工廠動工典禮,初期斥資 120 億元,預計 2023 年啟用,屆時將生產鎳三元電池,產能 1.8GWh,一年可生產約 2.4 萬台電動車所需長程電池量,並瞄準國際高端客群,專攻超跑電動車、太空科技運用。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高雄市是台泥的發源地,但現行的技術,水泥業確實無法達到碳中和,因此台泥積極使用更多替代燃料與原料達到減碳,並致力投入綠電、儲能、電池、碳捕獲,以及碳匯造林等五個領域的發展,今日大家一起見證走在國際尖端的電池產業進駐,港都邁向高科技重鎮。
張安平指出,很多人好奇,台泥為什麼要做電池?生產水泥要努力減少碳排放,因為水泥是必需品,水泥是人類文明的黏著劑,沒有水泥是沒有基礎建設,所以台泥也做出承諾,2030 年做到減碳 30%,2050 年預拌混凝土零碳。
張安平說明,以現在的科技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淨零排放,所以台泥也發展綠電、儲能,去抵消水泥生產的碳排放,取得平衡,COP26 幾天以後會在 Glasgow 舉行,台泥將以行動支持,因為 21 世紀將是能源的世紀,未來的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將是他的核心。
淨零排放已是全球共識,很多國家也在車輛電動化的進程上進行宣示,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IEK 的資料,2037 年電動車會超過油車,產值會超過手機的 2.3 倍,到 2040 年產值達到 2 兆美金,台泥與旗下子公司將帶領台灣在電動車及儲能產業與國際接軌,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台泥所屬三元能源科技初期將投入 120 億元,鋰電池工廠預計 2023 年啟用,產能 1.8GWh,一年可以生產約 2.4 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旗下的電池大廠「能元科技」,台泥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 3.2GWh。
目前全世界都在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當中至少 20% 需要大型儲能設備協助穩定,儲能設備又都需要高質量電池,因此電池已經成為繼晶片之後,被預測最可能產生缺貨危機,三元小港廠未來也將比照半導體業的高度自動化,因此進駐高雄的三元能源科技預計將延攬上百位工程及研發人員。
(首圖來源: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