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最新 6 月利率會議如市場預期,宣布暫停升息,但根據最新利率點陣圖顯示,下半年仍有升息 2 碼的空間,2024 年則有望降息 4 碼,根據歷史經驗顯示,升息循環末段是投資美債的契機,特別是長年期美債,因存續期間較長,資本利得相對具爆發力,已過去三次升息循環數據觀察來看,升息末段進場持有 2 年,美債指數約有 19~35.9% 不等的漲幅。
投信債券市場商品發行熱絡,短短兩個月內,目前已有新光、元大、國泰、復華、台新、富邦、凱基、中信及群益等 9 家投信,共計 17 種不同債券型基金或 ETF 新舊商品,其中包括 1 檔目標到期債券基金 IPO 新募、1 檔債券基金新送件,以及 15 檔債券 ETF 追募,預告各家投信想緊抓這波債券甜蜜投資買點。
永豐金證券分析師陳泓睿表示,目前 Fed 對未來貨幣政策表態鷹派,主因是美國房租增長剛剛開始放緩,核心 CPI 雖從高點反轉 8 個月,但下降的速度仍舊緩慢, Fed 只能選擇先放慢升息的腳步,並保持鷹派態度,避免市場對未來過度樂觀,靜待未來通膨數字明確改善後再做下一步決策。
陳泓睿認為,這是 Fed 邁出結束升息循環重要的一步,債券市場已反應本波升息列車抵達終點,有利債市後勢機會,目前投資等級債指數殖利率 5.42% 是不錯的進場點,對債市是正面助益,但目前公債殖利率出現短年期利率高,長年期利率低的倒掛現象。
陳泓睿分析,目前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僅緩漲至 3.8% 左右,壓抑債券價格最大的因素即將解除,對債市是正面助益,建議債券投資可順應利差倒掛分成兩個方向,以較短年期債券鎖定較高配息,長期債券則等待利率走低賺資本利得,兼顧息收及價差。
長天期美債折價 26%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解決後,美國財政部將有大量美債發行,帶動近期美債表現偏弱、折價情況嚴重,國泰 20 年美債 ETF 經理人鍾郁婕表示,價格修正提供逢低布局機會,截至 6 月 16 日,彭博 20 年期(以上)美國公債指數百元報價為 78.2 元,較近 5 年均價 105.6 元折價 26%,長天期美債 ETF 在升息循環末段與嚴重折價的情況下,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鍾郁婕指出,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循環近尾聲,美國通膨壓力持續自 2022 年高檔降溫,根據彭博分析師調查顯示,預估 2023 年 12 月底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達 3.39%,下半年美債偏多趨勢可期,建議投資人可透過定期定額、分批布局相關 ETF。
看好高評級投等債
凱基 AAA 至 A 公司債基金經理人黃鈺民指出,最新點陣圖顯示年底前仍有升息兩碼空間,聯準會主席鮑爾提及近期服務業雖出現早期下滑跡象,但仍無法確定趨勢是否持續,維持緊縮政策仍有其必要,研判後續至少仍有升息一碼的空間,代表聯準會須更多經濟數據判斷後續政策,唯一可確定的是今年不會降息。
黃鈺民表示,聯準會 6 月利率決策會議結果符合市場預期,市場預期今年不會降息,帶動美債利率持續走高,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推升殖利率。展望後市,市場預期明年可望降息的情況,相對看好信用品質穩健、違約風險更低、對利率敏感度高的較高評級的投資等級債券表現,當未來利率開始反轉向下時,價格反彈空間可望更大,可趁債券價格走跌之際逢低進場布局。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鎖利
繼國泰投信今年 5 月推出「三年目標到期全球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後,緊接新光投信將在 6 月 26 日推出「新光四年到期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兩家投信均推出訴求存續期間採短、中年期的目標到期債券商品,讓固定收益投資商品,市場的熱度及話題持續升溫。
新光四年到期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經理人蘇倚萱表示,全球債券殖利率來到近「15 年一遇」的相對高檔時刻,隨市場預期 2024 年後,美國聯準會有機會啟動降息,現階段來看,若投資人進場布局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可掌握相對高息機會,未來資本利得的報酬值得期待。
蘇倚萱指出,以美國 BBB 級投資級公司債為例,過去 15 年來平均殖利率約為 4.35%,目前最新收益率約為 5%,如果投資人透過「目標到期債券」策略布局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建構更優質的投資組合,投資人將更有機會提早鎖住債券的高息收機會,中長期買進持有更能掌握息利雙收。
長天期債券 ETF 掀追募買氣
為搶攻債券息利雙利行情,投信紛紛針對旗下舊債券 ETF 申請追加額度,包括新光、元大、國泰、富邦、中信、群益投信均有追募動作,主要類型集中在美國政府公債、公司債為主,其中新光投信旗下新光 15 年期(以上)A-BBB 美元電信債券 ETF 也申請追加募集額度,投資買盤需求強勁。
新光投信量化投資部協理袁永騰表示,法人級投資人追求收益同時,同時更關注資產的安全性考量,而在投資等級公司債中,具有穩定現金流且營運穩定高的電信產業,行業對於景氣波動的抗性高,公司營運與資產品質相較其他產業穩健,這類電信公司反而能以更低的成本取得資金。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