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覺得台灣的銀行效率超低嗎?台裔美籍教授凱瑟琳(Catherine Chou)因為新冠疫情回到台灣定居,首次踏進台灣的銀行要辦理匯款業務時,深刻感受到緩慢和繁瑣的流程,並直言仿彿回到 1980 年的氛圍。
《BBC》根據凱瑟琳的經驗,專文探討台灣的銀行效率,內容提到凱瑟琳因為新冠疫情定居台灣期間,兩年前首次踏進台灣的銀行要辦理匯款業務時,當時手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然後由銀行職員輸入進電腦,同時更傳來點陣印表機的運轉聲,整個氛圍彷彿停留在 1980 年代。
報導指出,台灣因為台積電和鴻海,擁有尖端高科技的印象,甚至因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性別平等的領導者,悄然走在亞洲社會變革的前沿,但在銀行業務上面卻非常的老式,特別顯現在存摺、永無止盡的文書,以及無處不在的印章使用。
尚澄法律事務所財務顧問雪倫(Sharon Hsu)表示,台灣的銀行業非常非常傳統,因為體制內有很多官僚的問題,而且比其他行業稍微僵化,主要是因為1989 年銀行進行重大改革之前,銀行是國有機構的存在,直到當年第一家私人銀行獲准開業。
台灣金融研訓院計畫研究員史汀森(David Stinson)表示,台灣許多銀行業務仍需要親自辦理,而且除非政府明確表態允許,否則銀行採取新做法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使電子文件處理等新服務已被認可合法,台灣的銀行也會拒絕採用,這樣的停滯主要就是因為多數客戶對目前運作感到滿意。
台灣並非全都停滯在 1980 年代,其實有積極推動金融科技服務,像台灣金融監管機構在 2019 年批准三家純網銀,但目前還只能提供儲蓄和貸款等簡單的金融服務,尚澄法律事務所金融科技律師蔡昆洲(Kunchou Tsai)表示,目前還正處於純網銀具發展潛力的開始階段。
台灣陳舊的銀行文化,雖然可能阻礙台灣朝向國際化發展,但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台灣的銀行在數位轉型方面,已經開始加速發展,像是 2019 年底台灣的數位存款帳戶僅有 383 萬,但到 2021 年底已大幅成長至 1,047 萬。
(首圖來源:Flickr/brya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