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股價差距愈來愈大,壽險隱含價值(EV)被「塑膠」化。國內大型壽險公司每年都會公布其EV,揭露其「真實價值」,過去壽險業高層都強調,國外壽險公司股價約是每股EV的1~2倍,台灣則多在0.5~0.7倍之間,已經很委屈,今年各家公告EV後,多家股價更只有每股EV的0.19~0.56倍,可說是歷年最低,壽險公司直言「投資人愈來愈不看EV了。」

隱含價值即是壽險公司將其淨值、保單價值及資金投報率等進行假設,再折現成某一時點的「清算價值」,白話來說,即假設某一壽險公司此時若不繼續經營,整體清算的價值,每股約值多少錢,每股EV過去是用來評估壽險公司股價、合併價格的指標。

因為國內壽險公司承作極大量的儲蓄險、類定存保單,早年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存又採固定利率,所以外界都評估壽險公司帳上隱藏大量的利差損,在低利率時代,國內壽險公司股價一直未能達到每股EV的一倍,頂多0.8倍左右,除了部分壽險公司占金控資產規模不到一半者,當壽險EV換算金控股數時,股價才會高於每股EV。

今年各家壽險公司多已因應市場利率,調降EV的投資報酬率假設,即EV增幅已會被壓縮,但各公司陸續公布EV後,近期股價對應每股EV,只有富邦金控股價占富邦人壽每股EV(金控股數計算)近0.74倍,中信金股價是台壽每股EV(金控股數)的1.94倍為最高,但台壽資產占中信金不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