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 7 月一直參與台股盛事的自營商,8 月反手連續賣超,金額創下歷史新高;賣超背後的原因以及代表的意義,值得留意。
根據《財訊》報導,8月台股遭遇逆風下跌578點,把時間序拉長來看,今年前7月漲幅達23.8%,8月漲多回檔也算合理。不過從籌碼面卻發現,3大法人中的自營商,8月賣超金額創下單月新高,背後的涵義值得探討。
自營商指的是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操作股票,自營商每日申報的買賣,又分為自行買賣以及避險兩大部分。自行買賣是指,自營商旗下的交易員根據研究報告判斷,進行股票操作投資;另外一種避險,則是因為證券公司發行權證商品,隨著投資人權證的買賣數量增減,需要在市場上買賣相對部位的股票,避險操作。
8月自營商賣超915億元,當中有268億元為自行買賣,有647億元為避險操作,兩者皆為賣超。
首先,就自行買賣而言,不具名的交易員表示,交易員多半是以短線操作為主,5、6月自營商分別大舉買超692億與239億元,台股也如預期上攻到7月創下今年新高,不少交易員提早達到全年獲利目標。因此在8月市場行情一轉弱,大戶、投信紛紛獲利了結引動賣壓,自營商交易員為了維持績效,跟進出脫持股,帶動股價跌幅加劇。隨後引動進場較晚的自營商停損賣壓,形成連鎖效應。
業界指出,自營部交易員有極大的風險控管與績效壓力,只要授權資金部位虧損超過5%,就會面臨第一次停權,如果連續被停權就會被調職甚至開除。另外,如果投資單一個股虧損超過15%則會被強制賣出,因此自營商交易員的操作必須非常靈活,隨時執行停損或者停利的決策。
再就避險部分來看,有別於過去權證給人的印象,是以資金部位不多的散戶為主,現在也有不少中實戶或者大戶運用權證工具,進行套利與投資操作。知名的權證小哥表示,自營商避險大舉賣超有3個可能,第一因為股價大跌,權證風險指標Gamma值會引動Delta值變小,代表標的每漲跌1元,權證的價格變動變小,因此需要的避險部位就會變少,發行券商就要在市場上賣出避險部位。
第二為大戶大舉出脫認購權證,市場上流通的認購權證數量變少,自營商就必須要在市場上同步減少持有的避險部位。第三種為大戶開始轉向放空避險,大舉購買認售權證,此時自營商就需要放空相應部位的股票來避險。但不管是哪一種理由,都代表市場上看空的大戶增加。
上半年漲多個股 跌幅較重
《財訊》也發現,仔細分析8月分自營商賣超金額前10名的個股,共同的特點,都是上半年股價走勢極為強勁,今年漲幅最凶猛的AI族群,更是自營商8月賣超的重災區。
賣超金額第1名的緯創,可以說是上半年台股的驚奇。7月底開始自營商從連續買超轉成連續賣超,賣超總金額達到95億元,自波段高點到8月底,跌幅達到27.6%。賣超第2名的光寶科,賣超金額24.6億元,自營商在7月31日股價創高後,開始連續賣超,到8月底波段跌幅達到21.5%。
《財訊》報導指出,賣超第4名的康舒,自營商到7月31日以前都還在連續買超,不過8月2日大舉賣超,股價也就一路回探,自高點以來跌幅達21.9%。其餘AI相關族群,廣達、技嘉賣超金額也超過10億元,自波段高點回檔也都超過10%。
以自營商賣超金額前10名來觀察,自高點回檔都超過10%以上,而同時間的加權指數僅下跌4.7%,比較起來,自營商賣超的個股,下跌的力道明顯比較強勁。業內法人表示,自營商代表聰明的錢,當自營商在單一個股股價高檔時,由連續買超轉成連續賣超,或者賣壓明顯放大,代表自營商或者大戶先行下車,此時,有可能是波段多頭行情走勢的結束,值得留意。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