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拿下5.3億美元授權創紀錄、晶碩上半年營收25.3億元創新高,下波潛力新星誰出頭?

新聞媒體 2021-08-01


今年 6 月,台灣生技產業創下 1.3 兆元總市值紀錄,不但比去年同期成長 22.87%,更是 10 年前生技總市值的 5 倍以上,也是台灣生技股繼 2016 年的投資狂潮後,休養生息 4 年,再次登上的榮景。

點火的起點是去年4月,新藥研發公司合一生技宣布,拿到5.3億美元的授權成果。在國內生技產業單一新藥最高授權金額紀錄後,國內生技產業的好消息彷彿接力賽,一棒一棒接續,讓生技產業今年表現持續火熱。

新藥研發公司中,逸達生物科技的前列腺癌新劑型新藥,今年5月終於拿到美國藥證,讓今年3月完成簽訂2.07億美元授權合約,進入「里程金」階段,成為合一之後又一項巨額授權成果。

醫材領域方面,隱形眼鏡大廠晶碩上半年營收以25.3億元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60%。此外,以9個月時間完成新冠疫苗臨床二期期中分析的高端疫苗,在7月中取得國內緊急使用授權(EUA),並6月單月轉虧為盈。

好消息接連不斷,讓生技投資熱潮延續,但投資人也看得心驚膽戰。尤其回望2015年前後,基亞、浩鼎新藥公司帶動捲起的生技股狂潮,解盲失敗後股價一瀉千里……這次,生技股真的會走出不一樣的格局嗎?

「這次生技股不是全面性上漲,大部分上漲公司是有自己的題材、業績。」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回憶,過去基亞、浩鼎時代投資可說是一窩蜂,「漲的時候大家都漲,跌的時候大家都跌。」

「過去幾年處境艱難,生技業都失去了信心。」《生技投資聖經》作者、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談起如今生技業的表現,很有感觸。不僅就產業基本面,過去10年,台灣養出一群能有穩定獲利的保健、醫材、製藥公司,甚至連燒錢的新藥研發公司,也在長達多年的研發期之後,開始進入大量取得藥證、實質銷售的成果期。

羅敏菁認為,看生技產業一定要分兩塊來看,一塊是新藥,一塊是新藥以外的公司,後者主要是看公司獲利成長、EPS成績;至於前者,雖然最終新藥研發成敗未定,但這幾年新藥公司的進展,也讓新藥研發的各階段成果指標更多元,除了臨床試驗解盲,研發階段的授權合約,以及評估藥證的市場,都成為投資新藥研發的關鍵項目。

這些觀察指標,也能進一步區別誰可能是新藥族群裡的「真王牌」。

新藥研發最後一哩路
取得美國藥證、獲FDA許可上市

過去幾年,台灣新藥公司陸續有智擎、中裕拿到美國藥證,但股價都不若二期、三期試驗時表現。雖說藥證是新藥研發的最後一哩路,是重要里程碑,但拿到藥證就開始進入實際的營收數字表現,新藥到底有沒有市場價值,即見真章。

中裕在2018年,愛滋病新藥拿到美國藥證,但至今股價也未有亮眼表現。羅敏菁指出,因為中裕的藥是後線用藥,儘管取得美國藥證,獲得FDA有限用途許可,但市場不大的現實,仍讓銷售表現難有起色。

中裕新藥董事長張念原曾分享,以美國市場來看,光是保險公司就有幾百家要談,「保險公司會說藥價多少才願意付,你要推銷給醫師,也要先建立關係。」足見要在美國布局銷售通路,也是不小的挑戰。

因此,評估未來一年即將拿到藥證的公司,就必須進一步了解新藥的市場潛力與通路布局,將成為重要觀察指標。

CDMO新趨勢正夯
2025年全球估300億美元規模

今年因疫苗代工議題,讓投資人認識到全球醫藥業正崛起的新趨勢「CDMO」(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今年4月,政府新版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將CDMO納入獎勵項目,與新藥研發一樣享有投資抵減優惠。

除了政府獎勵,生物製藥領域的CDMO模式,未來5年將快速成長。以國際投資顧問公司Bourne Partners預估,未來5年,每年複合成長率14.5%,到2025年全球將有3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

今年4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大手筆投資50億元,要支持台康生技在CDMO業務的發展;6月,泰福宣布取得浩鼎CDMO的合約,並高調宣布加速擴大CDMO業務。

國內生技業前景可期
企業家紛認投資,未來成果更多元

「台灣人,不是特別喜歡以燒錢為主的商業模式。」張鴻仁直言,雖然去年以來生技股又開始有活力,但過去長達3、4年沉寂,讓生技公司增資困難,發展並不容易。

但是不燒錢,就難有創新,張鴻仁以美國那斯達克為例,「那是最支持『燒錢公司』的地方,所以獨角獸都在那裡上市。」

張鴻仁談起去年以來因疫情影響,讓生技產業如今能再創市值高峰的過程,甚有感觸。「過去我們不覺得藥品和醫療器材都是進口有什麼問題,你以前會覺得口罩在中國生產是問題嗎?」但疫情衝擊,讓生技產業有重新定位的機會,也讓投資大眾重新認識生技產業的價值。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