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歐洲企業對在中國經商信心下降

新聞媒體 2023-06-23
調查:歐洲企業對在中國經商信心下降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EUCCC)21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中國已重新開放,但復甦步履蹣跚、監管問題以及日益政治化的商業環境,正在打擊歐洲企業對中國的信心。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對570家企業的年度調查,在中國經營的歐洲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表示,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其中十分之一的企業計劃將其亞洲總部遷出中國,或者已經這樣做,許多是選擇新加坡。

彥辭對記者表示,「我們11%的成員已經將投資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

過去近3年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透過嚴厲的封鎖和旅行限制,切斷與外界的連結,目的是阻止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但也因此打亂了工廠產生和供應鏈。

中國當局在去年12月突然宣布結束嚴格的清零政策,增加了在經歷快速、大規模感染潮之後,經濟復甦的希望。

但6個月過去,疫情後的經濟反彈已經消退,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問題越來越多。在接受調查的歐洲企業中,60%表示中國日益政治化的商業環境,是一個問題。

一項措詞模糊的反間諜法將於7月生效,以及與台灣的戰爭威脅,是歐洲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在山東省經營的一家法國企業經理告訴法新社,自COVID-19限制結束以來,出現「越來越多的政府干預」。他說,中國官員們經常以更嚴格的監管執法,來針對外國公司,但給予中國公司更寬鬆的待遇。因擔心遭打壓,這位經理拒絕具名。他說,「港口收費比2019年上漲了300%」,而地方當局 「與兩家在隔壁建廠的中國集團,簽署了有利的協定」。

但他的公司將暫時留在中國,因為「投資太大了」。他告訴法新社,在中國工作的不確定性「破壞了客戶、投資者和董事會的信心」。

COVID-19政策的突然大轉變,也讓外國商界感到不安。

一家在北京的歐洲企業高管表示,中國給人的印象是,「這是一個當事情最終無法控制,可以在一夕之間決定關閉的國家」。他同樣要求匿名。自重新開放以來,他觀察到中國對外國公司的「規則收緊」,「他們要求把共產黨的人放進我們的公司,但我們拒絕了」。

在接受中國歐盟商會調查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表示,他們今年在中國的投資不會擴大。

中國歐盟商會更指出,自2019年以來,沒有出現新的歐洲中小企業在中國開設業務。不過,中國歐盟商會華南區主席曾克爾(Klaus Zenkel)表示,「儘管面臨挑戰,中國太大了,不容忽視」。

上述在北京的主管表示,「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並將繼續如此,但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越來越困難。」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