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進場買幣,是 2021 年加密貨幣起飛的關鍵,但歷經加密貨幣寒冬後,多數機構看見幣值暴跌之後,都不敢再談加密貨幣了。
JPMorgan 調查全球 835 家機構,是否還打算參與加密貨幣交易,結果多達 72% 回應不打算涉入加密貨幣市場,僅有 14% 機構表示,在未來五年內,有計劃要交易加密貨幣。
2022 年加密貨幣進入嚴峻寒冬,兩大主力比特幣和以太幣,幣值都從歷史高點滑落 7 成以上,也帶來不少加密貨幣相關企業倒閉、跑路,讓投資人慘賠之外,甚至家破人亡。
面對 2023 年,許多企業都認為新年充滿「衰退」風險,更進一步的說,多數機構認為「通膨」和「地緣政治」因素,是今年衰退風險的主要變因。
低點賠售,高點跟風是韭菜們的共通行為,眼見加密貨幣大跌,JPMorgan 調查的多數機構都不敢進場,但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Golman Sachs 認為,2023 年最佳投資標的之一,就是比特幣;Nickel Digital 資產管理調查機構投資人發現,多數認為今年會是比特幣表現強勁的一年,甚至有 65% 預期比特幣將來到 10 萬美元新高。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來看,比特幣目前依然不適合成為中本聰期望的「點對點支付」工具,而是在經歷多年變化後,轉成某種價值儲存資產,而被視為避險,或是現金調節的選項。換言之,比特幣的價值已經和它的用途脫鉤,而成為新的金融玩具。
在這個意義上,包括企業、政府和資產管理公司購入比特幣的原因,絕對不是為了去中心化,或是自由金融等目標,單純是想要分散風險,增加資產靈活度。然而,在沒有法規限制下,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因其 24 小時無間斷、無國界、無漲跌限制的性質,屬於高波動資產,這樣的特性又和企業避險的目標矛盾。
如此混沌不明的市場,對追求穩健的機構來說,無法承擔風險合情合理。但對於敢於冒險的機構,看見的則是它無限暴漲的可能性。
(首圖來源:JPMo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