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全球評級指出,截至5月第一周,已經對全球銀行採取175次評級行動,其中82%(143家銀行)的評等展望被轉為負向,18%(31家)的評級被下調。惠譽國際亦在同一期間將星展、花旗的總行、台灣子行評等展望同時轉為負向。

針對台灣,惠譽指出,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將因全球疫情影響而受到劇烈衝擊,惠譽已將台灣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評等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向。

兩家全球評級機構異口同聲表示,疫情無法解封順利,不排除進一步的評級行動,包括某些信債降級,以顯示其違約機率居高不下,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存在財務實力問題的新興市場銀行機構。

標普強調,儘管全球各地銀行機構都面臨評等展望轉為負向的壓力,銀行產業本身仍有四大「基底」支撐,很大程度上仍能保持彈性,這要多虧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監管法規逐步強化,「十年的養成功夫,讓此波疫情衝擊不至於惡化成新的金融海嘯」。

標普研究團隊分析,這四大「好體質」,一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全球銀行產業的資本、流動性狀況普遍強勁;二是各國政府普遍在疫情期間挺銀行,使銀行能夠繼續以流動性或信貸擔保的形式,向家庭客戶和企業貸款,監管限制也暫時放寬。

三是政府主權債信已成為銀行、家庭債務的直接支持;四是2020年的GDP大幅萎縮可望在2021年出現極大反彈。

惠譽表示,疫情對經濟活動與金融市場的衝擊,連美國最大的花旗銀行都面臨經營環境的極大挑戰。而花旗(台灣)的個別實力評等,如存放比57%、普通股權益第一類資本比率14.6%,均反映其強健的流動性及超高資本水準,可是惡化的經營環境將對台灣銀行業近期資產品質和獲利造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