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12月16日發布第一次匯率報告,將台灣又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行政院前院長陳冲主持的新世代金融基金會今(24)日提出看法,認為這可能遭貿易報復,影響不可小覷。這次美國匯率報告,台灣相較去年,又多一項符合指標,對美順差超過200億美元。
對台灣而言,經常帳順差占GDP徘徊在15%左右,向來都超過標準很多,再加上對美順差及外匯存底(存量)與GDP的關係,都造成中央銀恆穩定新台幣匯率的壓力。也伴隨干預外匯項目,早已多年被美國密切注意我國央行干預的手法,並敦促避免影響經濟面的干預外匯市場,這都是順差及外匯存底惹的禍。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表示,與其每年一直處於是否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的警戒狀態,不如從總體面應該思考超額儲蓄如何運用,針對未來發展,有計畫性的投資,做些長程規劃,享受一下國民辛苦所得。
改變以往見大量外匯出超就心喜的態度,也不要以為大額順差就是好事。台灣自約半世紀前開始享有穩定的出超以來,也許因為對國際情勢的不安,一向對「出超」(順差)十分推崇,甚至也因此或多或少影響央行的匯率政策,政府也常為貿易順差而驕傲,為龐大外匯存底而欣喜。依川普的貿易觀,貿易對手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bad,貿易逆差是good,但順差真是如此美好?此種論調經濟學人雜誌曾以economic illiteracy(經濟文盲)形容(也許不是針對台灣)。
川普曾攻擊德國操縱匯率,忘了德國早不用馬克而使用歐元。但以德國為例,該國的順差來自國民、政府、企業都有過高的儲蓄,國民的行為或許與官方所說高齡化社會有關,但政府及企業吝於投資,就會對國家長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引起川普對順差的注意。川普對自由貿易的解讀,也許並不正確,但其多次批評德國貿易順差,也許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效果。德國經濟學家多建議採取提高工資,並鼓勵投資、消化超額儲蓄、改變撙節政策,以緩和經常帳順差占GDP幾近9%的狀況。
貿易順差來自出口的貨物價值,超過進口貨物價值,好像一個人或家庭,收入多支出少,享有節餘,也因此儲存未來消費能力,好像是美德也是美事。但從經濟學角度觀察,貿易順差其實等於超額儲蓄(也就是熟知的NX=S‒I,由NX=Y‒G‒C‒ I及S=Y‒C‒G而來,GDP (Y) = C + I + G + (X - M=NX)),換句話說,會產生「出超」與國內儲蓄過多,而投資太少甚至不知如何消費有關,類似億萬富翁卻連個冰箱都不願意買。如果長期大量的貿易順差,至少表示犧牲國內的資源、勞力、環境進行生產,提供產品予外國,而卻未換回可增益國民福祉的足夠商品或服務,也就是說貿易順差,不見得是good,貿易逆差,也不見得是bad。
貿易差額(X - M=NX)是出口減進口,台灣經濟相當依賴外貿-仰賴出口,若順差源於進口未隨出口成長而增加,反映了對生產、投資的疑慮,將導致內需虛弱、影響長期投資(遷廠外移)。貿易順差,不見得是good,在没有匯率操縱下,會面臨如將差額留在國內,將迫使順差國貨幣升值,要不就是向逆差對手國購買進口,才能拉平貿易差額。匯率操控對貿易差額的影響,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就一直懷疑貿易夥伴國不公平的貿易手法,造成美國貿易逆差,其中最容易上口的就是匯率操縱。一個國家對美順差不表示有匯率操縱,只表示某些產品對美享有比較利益,更何況對美國以外國家說不定還有逆差。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表示,貿易逆差也不見得是bad,任何國家只要消費大於生產,都會產生貿易逆差。貿易逆差,若是進口增加,說明國內消費是健康的,且若是將儲蓄用於購買生產性設備,對於增加就業、提高經濟產能都有很大的幫助,在緩解通膨的同時,提升國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