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不只帶來漲價!「總體經濟」如何影響日常,圖解一次看懂

新聞媒體 2022-08-08


近幾年從 2018 年美中貿易戰、2020 年爆發的新冠肺炎,以及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下稱俄烏戰爭),「這些事件突然影響企業營運,這在過去經營歷史完全沒遇過。」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台灣企業脫離不了全球供應鏈,國際發生任何事都會影響企業經營。

正因如此,總體經濟在這個世代更突顯重要性。什麼是總體經濟?孫明德比喻,經濟學是人類工商業運作的物理學,人們以前就懂得以物易物,但到了 18 世紀,才開始探討人與人交易、國與國貿易,漸漸衍生出許多經濟理論。

1930 年代,歐美國家發生嚴重經濟衰退,稱為經濟大恐慌。之前古典經濟學是主流學派,認為自由市場價格機制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經濟。然而經濟大蕭條持續 10 年,失業狀況也不見好轉,約翰‧凱因斯(John Keynes)1936 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視為現代總體經濟學的開始。

凱因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刺激需求,才能達成減緩失業、經濟復甦目的。不過凱因斯理論 1970 年代因二次大戰、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逐漸受其他理論挑戰,爾後又有其他總體經濟派別興起。

簡而言之,總體經濟學是把經濟視為整體切入,使用國民所得、經濟整體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統計數據,分析經濟運行規律。

台灣早期發展時,經濟學科只有政府比較在意,一般企業只要管好自己產品與客戶。那時政府會透過政策介入國家經濟,如 1950 年代國民政府從中國遷到台灣,開始發展農業與輕工業;1970 年代石油危機,原本輕工業外銷受挫,政府採取進口替代政策,設立中油五輕、中鋼,自己生產。「以前總體經濟學是政府掌握甚至以政策協助工商業運作,不要失速、減速或停滯。」

然而,面對如疫情、戰爭這種突如其來的狀況,熟悉總經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孫明德表示,疫情、戰爭、貿易戰等,人類歷史都發生不只一次。如疫情,14 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人口驟減促進工業革命發展;1848 年倫敦霍亂因發現水源不乾淨會引發疾病,開始公共建設,將人類生活汙水跟飲用水分開。

據過去疫情發展,可觀察到疫情有時會造成工業革命、經濟整合、貧富差距擴大、生技產業發展等,又或政府強力封鎖造成經濟崩潰。孫明德指出,物理有很多規律,利用物理實驗找到規律,以後再發生類似事件就可掌握未來可能的走向。

以 2 月爆發的俄烏戰爭來看:「就是礦工(俄羅斯)跟農民(烏克蘭)打架,工人(亞洲)跟商人(歐美)旁邊圍觀。」因礦工跟農民打架,影響最多的就是礦與農的原物料價格。

原物料只要一漲,下游產品如歐美高階製造、台灣中階製造、中國組裝生產等,都會跟著漲價。

也就是說,俄烏戰爭第一個影響就是成本,有些行業的成本可轉嫁,讓下游廠商漲價,但有些下游廠商很競爭,就只能自己吸收。廠商如果沒辦法轉嫁價格,生產就會減少,或直接倒閉。當市場供給減少,需求還是不變,供不應求就會造成物價大漲。

孫明德表示,這情況與 1973 年以阿戰爭造成石油危機很像,第一個影響是成本,接下來會影響金融,美國升息腳步會愈來愈快。當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率上升,利率不跟著升,通膨率就會高過銀行存款率,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央行會採取升息舉動。

地緣政治影響經濟、企業,台積電首徵商情分析師

國際間大事除了直接、間接影響個人生活,對企業影響更大。以台積電為例,2 月開出「商業情報分析師」職缺,希望更了解國際政經情勢。孫明德表示,許多大公司都會有幕僚,他認為這些團隊應更加強組織國際政經了解度。

舉例 2021 年 6 月,美國白宮推出厚達 250 頁的報告,完整描繪美國半導體、電池技術、製藥和礦物等四大領域供應鏈的脆弱性。發現國家自製能力太低,很多晶片都必須與台灣南韓買,如果這些國家受軍事威脅,美國馬上就會面臨供應鏈中斷問題。

報告指出,美國必須致力強化美國製造生態系統,建立安全且強韌的半導體供應鏈。換句話說,華府想擴大掌控權,因擔心東亞供應鏈可能有風險。孫明德指出,當得知報告內容,企業就應該預判,可能對台灣產生什麼影響,「接下來就看到台積電去美國設廠」。

不只組織高層必須了解總體經濟,員工如果懂一些總經概念,對自己的工作掌握度也會較高。

如果負責旅行社南韓團開票與訂房,2019~2020 年韓圜受日韓貿易戰影響大跌,幫顧客訂飯店或機票時,就可建議顧客用信用卡結帳,因一個月內還會貶值。同時也可建議老闆,當韓圜一路貶值,先不要急著和南韓商家結帳,可結帳前再買入韓圜,省下一些費用。

看一個人都不能那麼輕率,看一國家經濟怎麼會那麼草率說它好或壞或通膨?

只追高經濟成長率行不通,成熟經濟體要評估更多面向

日常生活還有很多經濟數據時常拿出來討論,孫明德強調,使用這些數據時要知道局限。就像人們去做健康檢查,醫生不會單看一個指數就說你得了什麼病,而是要結合多樣數據,加上長期觀察,醫生才會做判斷,「看一個人都不能那麼輕率,看一國經濟怎麼會那麼草率就說它好或壞或通膨?」

如台灣最常講的指標是經濟成長率,但這數字會隨著經濟發展改變,當經濟發展到某種程度就不該再追求高成長率。孫明德形容,年輕人當然跳得高、跑得快,但年紀大不該追求爆發力、衝刺式運動,而要講求均衡、身心健康。

台灣早期經濟發展還沒成熟時,需要調整匯率刺激出口,但現在時空背景已變,「年輕時需要政策協助沒錯,但現在台灣是成熟經濟體,幫助 A 就有可能會傷到 B。」需要隨經濟發展而有不同因應策略。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