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為什麼大跌?該賣股止血嗎、何時會止跌?

新聞媒體 2024-08-12
台股為什麼大跌?該賣股止血嗎、何時會止跌?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句至理名言:「在市場過熱時購入股票的投資人必須明白,即使是一流的公司,其價值仍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追得上他們付出的價格。」

這句話,詮釋了這波空前的股災,背後崩跌的邏輯。

台股5日爆發史詩級的崩盤,終場指數大跌1,807點,跌幅高達8.35%,跌點、跌幅雙雙創下歷史之最,就連台積電都一度亮燈跌停。

外界點名許多利空因素,像是美國經濟瀕臨衰退、日圓升值、中東戰事擴大,甚至輝達遭到反壟斷調查等。但,嚴格來說,這些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利空。股災真正的禍因,只有一個,就是股價漲太多,泡沫終究破裂。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台股「乖離率」(編按:衡量股價偏離均線程度的指標,當股價與均線的差距愈大,代表乖離愈高,股價反轉的機率也越高)處在歷史的極度高點,代表股市隨時要出現大幅修正。

上次乖離率來到高峰,是在2021年中,而台股指數在該年底反轉,隨後暴跌,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林啟超強調,截至7月11日,台股總市值是M2(廣義貨幣供給量)的1.35倍,無獨有偶,1990年3月台股泡沫經濟頂峰時,也是1.35倍。

當乖離率、總市值與M2倍數等指標,漲到最高時,代表股市已嚴重超漲,只要稍微出現一些雜訊,搖搖欲墜的紙牌屋,就會應聲倒塌。

尤其,很多人以為,只要人工智慧(AI)前景良好,股市就沒有泡沫疑慮,這是嚴重的誤解。

回顧網路泡沫那段期間,納斯達克在2000年3月創下高點後,一瀉千里,於2002年10月觸底,自高點跌掉了72%。

但,當時人們對網路經濟的潛力,看法並沒有錯,如今科技公司的確是經濟中規模最大、最有活力的事業。如同1920年代華爾街股災前的股市狂飆,也是因為人們對汽車、無線電技術等「新經濟」有高度的期盼。

對新技術、新經濟的看法無誤,不代表市場不會過度反應,也不代表不會滋生泡沫。

聯準會前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伯南奇(Ben Bernanke)曾說,泡沫最明顯的跡象在於,當每個人都相信價格將持續上漲、看不到漲勢的盡頭時,「那肯定是泡沫了」。

不甘看別人賺錢,是投資時的最大不理性

害怕錯過,是股市奔向不理性的最大驅動力之一。

過去一年台股大漲,漲勢幾乎看不到盡頭,許多原本不敢追高、選擇觀望的散戶,因為克制不了「看著別人發財」的沮喪情緒,最終還是進場。

更糟糕的是,許多人還是借錢買股,導致融資餘額不斷創新高,使得股市越來越擁擠。如今,這些人在這波股災中,將面臨被「斷頭」的厄運(編按:散戶向券商借錢買股,當持股價值下跌至一定程度後,券商會強制將持股賣掉,俗稱斷頭),損失最為慘重。

美國金融史學家金德伯格(Charlie Kindleberger)在巨著《瘋狂、恐慌與崩盤》中指出,沒有什麼事情比眼睜睜看著朋友發財,更能擾亂一個人的平靜和判斷。

這波股災何時結束,券商辦理的「融資餘額」以及「不限用途款項借貸」何時回到正常的水位,將是關鍵的觀察指標。

股災時謹記股神名言,按兵不動等待良機到來

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有句經典名言:「投資市場就像鐘擺一樣,在興奮和沮喪之間擺盪。」他主張,股市長期上漲的軌跡,並非直線上升,而是波動向上,會歷經不同的週期。聰明的投資人要學會判斷,你正處在哪個週期階段,才能做到逢低布局。

這場突如其來的股災,並非世界末日,歷史上,只要沒有傷及金融體系的泡沫破裂,復原的時間都不會太長。

因此,有餘裕的投資人,此時應把握權值股大幅修正的機會,待跌勢穩定後進場,以AI相關的權值股為優先選擇;不敢碰個股的投資人,則可以選擇ETF(股票指數型基金),想要賺長期價差,可選擇0050;想賺取高股息,則挑選0056、00878等。

若是持股太多的人,此時也勿恐慌,如持股多為權值股,則謹記巴菲特的名言:「按兵不動往往是明智的做法」,不用急於拋售,靜待風暴散去。

若槓桿過度又買在高點的投資人,這一波受傷難免,最重要的是記取寶貴教訓,避免重蹈覆徹:承擔過多風險的投資,就如同賭博,當資本市場變成賭場的副產品時,就代表你該高歌離席了。

(作者:韓化宇;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