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基金大洗牌!國人不再追逐中國與新興市場,「全球成熟市場」受青睞

新聞媒體 2021-09-13


儘管基金適合長期投資、定期定額連續多年成效會更顯著,但在《財訊》與集保結算所合作的基金投資調查中卻發現,前 20 大定期定額扣款基金排名幾乎年年大風吹,顯示即使是定期定額,台灣人還是積極申贖、經常更換標的。

調查發現,2018年定期定額熱門基金前5大為安聯收益成長基金、摩根東協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瑞銀(盧森堡)中國精選股票基金、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但今年上半年前5大熱門基金已大洗牌,分別為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摩根士丹利美國增長基金、摩根美國科技基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

歸納起來,2018年時定期定額投資金額前20大的基金中,有4檔中國基金、6檔新興亞洲、兩檔俄羅斯和全球新興市場,今年前10大則以全球型生技或科技產業與成長股基金為主。中國和新興市場的比重從2018年的19%、24%逐年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已降至9%、5%;全球及美國市場投資比重則是逐年提升,從3年半前的21%和14%,今年上半年已上升至49%、34%,顯示投資人改為偏好全球、成熟市場,分散投資風險。

熱愛配息的國人推崇的高收益債券與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則因疫情封境重擊能源產業、新興國家財政危機等多項因素而增加違約風險,價格大起大落,近兩年來國人投資比重明顯下降。今年上半年只剩NN(L)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與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等兩檔債券基金在前20大。

因此這3年半來都在前20大榜單中的熱門基金,其實只有7檔,分別為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摩根JPM中國基金、瑞銀 (盧森堡) 中國精選股票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基金、摩根東協基金和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其中,聯博全高收因高配息(每年6~8%)與波動度低,每月規畫現金流,切中高資產族需求,曾蟬聯近10年台灣人最愛基金。惟近來新興市場國家頻傳財政危機、中國紫光、恆大等亞洲高收益債券爆雷,新興市場與高收益債券價格波動加劇;而去年聯準會大幅降息更是最後一根稻草,資金大幅流出債市,轉向股票市場。

不過聯博全高收因持有投資級債的比重偏高,逾25%,垃圾債CCC級以下約12.61%,同時納入多達2,500種商品,以極其分散的策略來達到穩定配出高息、降低信用風險的效果,穩住市場地位;淨值也未因年化8.4%的高配息遭到侵蝕,而是繼續走高。目前資產規模仍維持在207.14億美元,而國人持有部位約6成5,至今每個月仍有台幣20~30億元淨申購量。

定扣股票龍頭,貝萊德世界科技績效突出

由於市場轉而青睞成長股,今年定期定額申購金額榜首為老牌明星基金──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總規模133億美元,2018年市場還在瘋原物料與新興市場時,就是唯一1檔進入前20大定扣基金的科技股票型基金。市面上投資全球大型科技股的基金多達數十檔,而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的特色在於中長期績效,自1995年成立至今績效逾7倍,近3年報酬達到148%,超越95%同業。

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經理人Tony Kim解釋,「我們平衡了兩大要素:成熟、多元化的大型股,和新創、具爆發力的中小公司」,例如,南韓純網銀KAKAO今年8月才上市,但已是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的第4大持股,顯示經理人上市前就布局KAKAO。Kim指出,「新創技術和既有技術的突破經常只出現在Pre-IPO(掛牌前期)公司,因此我們必須在私募市場保持活躍」。

去年疫情爆發後,科技創新使產業結構發生巨變,因此在硬體方面,Kim看好電動車產業,包括電池、自動駕駛、矽光子、氫能運輸;半導體則持續關注電氣化、光刻、新的功率半導體元件、量子電腦發展;在軟體方面,則以投資區域市場龍頭為首要目標。

另外,自2016年起,進可攻、退可守的股債混合型多元資產基金開始掀起風潮,當時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就以每年配息率9%的「神九」名號,成為當紅炸子雞。儘管近兩年因低利環境籠罩,安聯收益成長基金配息率降到7%,但仍傲視諸多同業,因而連年穩居台灣規模最大的境外多元資產基金。目前總規模為369億美元,當中的4成金額為台灣人貢獻。

多元資產龍頭,安聯收益成長年配 7%

坊間許多配息型基金為了維持高配息率,必須配置高風險資產來換取高報酬,副作用就是必須承受大幅波動;不過,但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則是淨值持續累積。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產品經理胡韡耀表示,該基金的設計原理雖以配息為主,但也不會放棄總報酬,均衡配置於成長股、高收益債及可轉債,並在必要時行使可轉換公司債權利,或選擇權來加強追漲抗跌的效益,因而兼顧高配息與總報酬。

至於下半年布局,胡韡耀坦言,聯準會升息仍在未定之天,要穩定配高息,還是要靠成長股的資本利得。今年初為因應經濟解封與美國大基建案,增持較多工業和娛樂,但為了因應明年低成長,將準備回歸科技、健康醫療和非必需消費的大型股。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