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苗栗的護國群山,它從沒有明天到稱霸亞洲

新聞媒體 2022-05-03


一家一度面臨解散的半導體材料代理商,如何漂亮轉身成為台積電的關鍵特殊氣體製造商,甚至,產品還能躍居亞洲市占率第一?

走進位於苗栗晶呈科技的廠內,一瓶瓶與人身等高的鋼瓶正等著送往台積電、聯電等晶圓大廠。這間公司去年營收規模雖然只有新台幣7億元,相較國際氣體大廠,它在產業內只是小型業者,但,它所生產、用在半導體蝕刻製程的關鍵氣體C4F8(八氟環丁烷),目前已經在亞洲有4成市占。

一名同業指出,晶呈雖非樣樣產品都做到氣體製造最高階製程,但相較國外大廠,它能對在地客戶提供更緊密服務。

從一度沒有明天,到亞洲市場稱王,4月中旬剛上櫃的晶呈能走出現在的路,靠的是一股不服輸的意念。

時間回到10年前。那時,晶呈還是一家半導體材料代理商利機企業的子公司,專責太陽能和特殊氣體產品代理。沒想到,遇上太陽能產業不景氣,曾占他們營收高達7成的太陽能周邊材料營收直直摔,當時這間營收還不到新台幣2億元的公司,就虧損了數百萬元。

那時,母公司看壞太陽能產業的未來,給了晶呈兩個方向:一是解散,二是自行尋找股東,吃下原先利機的持股。晶呈董事長兼總經理陳亞理選擇了後者。

「母公司不要了,那我們就要自力更生!」陳亞理說,他看準台灣特殊氣體行業的缺口就在那,一口氣募了1億4千萬元,下定決心要帶著原團隊一起拚轉型。

「代理是一個『沒有根』的行業,公司未來的成長性跟自主性會比較差,」他體認到,要能走得長遠,就不能再做「me too」生意。一方面,他知道太陽能產業將來只會面對更劇烈的中國低價競爭,另一方面,當時台灣幾乎沒有國產特殊氣體,「只要沒有人做,有人要買,這就是一個商機,因為在地化供應本來就是最有優勢的!」

一名半導體材料資深同業就說,晶呈的優勢在於,「它以前是代理商,很清楚知道客戶的需求」。

▲ 晶呈董事長兼總經理陳亞理(中)。

董座親赴寒冷俄國取經
「只要沒人做,就有機會」

但,清楚需求還不夠,只代理過氣體產品的他們,為了自主製造,甚至找上他們的氣體供應原廠夥伴俄羅斯商ASTOR,遠赴俄取經。

「我是種子教官,學回來,再教我們的團隊。」陳亞理要做到這程度,因為這是一項新的技藝,「你如果不自己從頭到尾去做一次,以後你的人員進來,出錯,你不曉得他出(錯)在什麼地方。」

創業前期,連續5年,他總獨自在寒冷的冬天前往俄羅斯向原廠夥伴請益,因為冬天的機票便宜。最長,他曾在當地住上1個月,甚至在攝氏零下20度的戶外,和俄羅斯人學習如何建造氣體製造用的精餾塔。問他會不會冷,他笑著說:「你動了之後就不會冷了啊!」甚至回到台灣,他也親力親為,帶領同仁搭起第一座將近4層樓高的精餾塔。陳亞理回憶,首先要克服高的恐懼,「大家都捏一把冷汗」,但,等到大家才好不容易適應,高塔快完工時,卻發現有零件少裝了,「我們(又)一節、一節,一直拆到2樓」。

他說,若這件事假手外面包商來做,「他大概不會去找爭議(點),就把那一根(多的零件)丟掉,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了!」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吳郁隆就回憶,第二次前往晶呈拜訪,他就看著陳亞理身著安全背心、掛著許多扣環、戴著工作帽,從高塔垂吊回到地面,讓他記憶猶新。

「董事長號召力很強,帶頭做,所以同仁的向心力其實都很夠,」十多年來一同創業的晶呈處長張永宏說。這也展現該公司的企業文化,每一位高階主管,從研發到業務,都要具備生產線操作能力。在晶呈,主管不能只會開會指揮,人人都要有能力在自己的負責項目內,從第一站做到最後一站。

一步步,他們從氣體製程初階的混氣裝瓶、微量分析,轉向更高階的純化、精餾。5年前,晶呈自製產品的營收占比還只有5成,另一大半還是靠貿易代理,但今日其自製產品營收比重已約9成。

用10年時間從貿易走向製造,陳亞理總謙遜地說,這其實不難。「我們的發展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傳奇,」他說,自己就是很教科書式、一步一腳印,「我們相信在這個行業裡,只要沒有人做,就有機會。你能夠堅持這邏輯,讓這邏輯到最後能開花結果,就是一個不簡單的事情。」

(作者:李玟儀;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