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常概分,以抵押貸款、存放款業務為主要業務的「間接金融」,以投資及資本操作為主要業務的「直接金融」,未來,金融服務將上演「典範移轉」。另一種金融生態圈,以數位(Digit)為發行、為流通、為消費支付、累計龐大消費數據、非實體金融服務機構,再加上Z世代(1990年中期出生)成為新金融消費主力的推波助瀾下,新金融生態系的「數位金融」,將騰「雲」(Cloud)而出,甚或排山倒海的到來。
電子支付業者和電子憑證業者的結合,再加上純網銀,若再加上數位貨幣,金融機構與客戶服務的關係,相信就不在是傳統上認知的,資產抵押貸款及存放款業務,而是透過日常所累積的數位支付消費軌跡,透過金融科技(FinTech)運用,凡「(E-payment)支付必留下『商機』」。
這些消費行為巨量數據,不只在未來將提供更多不同產業區塊金融鏈結(Blockchain),透過人工智能(AI)的大量演算,提供更完整更多元可供金融機構評估的「另類信用數據(ACD,Alternative Credit Data)信用」資料。更能掌握消費者行為,發展出另類精準行銷模式,掌握更多「圈粉、集客」的商機效應。
金融業的服務樣態,另一個「典範移轉」,是透過人手一機,未來客戶與金融業者發生的業務連結,性質屬於「高頻率、低門檻」,因此,金融業在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觀念,將快速轉為更為普及的「普惠金融」生態與環境。
譬如,大家常以大陸的固網電話,因為普及率低,反而造就了手機的普及,而智慧手機的普及,又助長了行動支付業務的竄起。
目前東南亞國家,因為部分民眾住在偏遠地區的地理劣勢及現行生活方式與傳統銀行業,未必發生頻繁連結,因此,東南亞人民實體銀行的開戶率,相對於台灣和成熟金融的歐美市場,普及率偏低許多。然而隨著行動電子支付功能的進步,在人手一機的情況下,可能一躍而超越了傳統金融業務的覆蓋。這也是台灣相關的金融數位支付或數位金融相關業者,可留意的南向商機。
近期關注境外的數位金融市場消息,螞蟻集團IPO、PayPal宣布推出「加密貨幣買賣」服務。
台灣推動數位金融市場的動作亦持續進行,今年國發會在7月推出「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可與經濟部、金管會等結合,連結繳稅紀錄、勞健保投保及車籍等31種資料,只要取得民眾的同意,就可以彼此串聯共享跨機關資料,甚至有助於加速線上申辦信用卡、信貸、車貸及房貸等。
另外,2019年,金管會也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期待銀行業務(Banking)的跨業結合,讓金融服務將不再受限於銀行(Bank)。因此,過去金融業為「數年一變」,未來的數位金融可能「一年數變」。金融業的典範模式,將更金融科技、更普惠、更圈粉、更雲、更大區塊鏈結、更巨量數據、更人工智能,值得期待。
(作者是亞太青年創新創業協會創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