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來,緬甸將服裝業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也被世界銀行(World Bank)視為「減貧的關鍵引擎」,但軍事政變引發的社會動亂已經持續一個多月,愈演愈烈的動盪已經衝擊緬甸的經濟命脈。
緬甸成衣工廠成為暴動箭靶,本週 Uniqlo 兩家供應商工廠被縱火燒毀,瑞典 H&M 在緬甸擁有 40 多家合約工廠,目前也全數停產。內衣生產商華歌爾也已暫停生產。還有更多指標性全球品牌停工或是延遲出貨,同時考慮將生產轉移到越南、印尼和中國。
緬甸轉為文官統治後,2011 年向外國投資開放,2015 年的第一次民主選舉,促進經濟每年以平均 7% 的速度快速增長,同時貧困率降低近一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貧困率從 2005 年 48% 下降至 2017 年 25%,部分原因是 H&M、新秀麗、愛迪達等公司的巨額投資。
服裝品牌看上廉價與龐大的勞動力,大舉投資緬甸。成衣業占緬甸出口一直在成長,從 2011 年 7% 增長至 2019 年 30%。服裝和製鞋業為緬甸帶來 60 億美元的經濟規模 ,過去 5 年成長 5 倍,是該國結構轉型的最大驅動力之一,將人民帶入高生產率部門,脫離低生產率農業。
相較緬甸 5 年服裝出口成長 5 倍,同期間中國的服裝出口下降 18%。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孟加拉只成長 35%,排名第三的越南成長 53%。更重要的是,服裝業創造正式工作的速度比其他產業都要快。
新冠疫情(COVID-19)之前,有 70 萬人在近 700 家服裝工廠工作,其中 90% 是女性,創造約 27 億美元的外匯,僅次於石油和天然氣。因歐盟對緬甸服裝業實施免稅優惠,2017 年歐盟佔緬甸服裝出口 18 億美元,佔 72%。緬甸有 500 多家製衣廠,其中 65% 得到外國投資的支持,並主要出口到歐洲國家。
除了服裝業,外國投資者也向緬甸的油氣、電力、製造、運輸和通訊領域注入數十億美元。但是隨著改革速度放慢和軍方對羅興亞穆斯林的種族滅絕指控,投資者的興趣 2016 年後下降。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下降。
2017~2018 財年,緬甸吸引外國投資達 57 億美元,低於上一財年的 66 億美元。截至 2018 年 8 月前 5 個月,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只有 1.4 億美元。同時又發生高通貨膨脹率和緬甸貨幣貶值。
外國直接投資是緬甸經濟發展的關鍵,2019 年緬甸政府為了制定公平、透明的投資政策以吸引外國投資者,發起投資促進計劃,誓言未來 20 年內吸引超過 2 千億美元企業投資,現在一切都是泡影。
世界銀行去年 12 月報告表示,估計緬甸的經濟在 2019~2020 財年增長 1.7%,較之前 12 個月的 6.8% 增速大幅放緩。且預計經濟復甦非常緩慢,政變前預估 2020~2021 年經濟成長率還有 4.1%,最新預期只增長 2%。若國際制裁加劇,緬甸可能陷入更嚴重的經濟苦難。
(首圖來源:Flickr/Mike Mozar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