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危機深淵:裁員減產、業績崩盤,誰來拯救汽車巨頭?

新聞媒體 2024-12-01
日產危機深淵:裁員減產、業績崩盤,誰來拯救汽車巨頭?

日產汽車淨利暴跌,並決定減產和裁員。不過業績衰退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經營不善;這種狀況已經引來投機基金的注意,未來是否會賣給亞洲企業,正受到關注。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日產汽車11月7日在線上舉行2024上半年度(4月到9月)業績發表會,社長內田誠在會中對大眾道歉:「面臨這麼嚴苛的局面,我們感到非常遺憾;做為負責全球超過13萬員工和背後家庭的人,我的責任重大。」

日產這一天公布24上半年度淨利為192億日圓,比前一年同期銳減94%。同時日產也宣布將減少全球產能2成,並裁員9,000人。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應該不只是一時的業績不佳,而是中期前景也不看好。縮編需要的成本還不確定,不過日產已收回原先的24年度淨利預估3,000億日圓,且未提出新的預估值。

受到這個消息的衝擊,日產股價大跌,8日一度下跌10%,破20年10月以來的新低,總市值則跌破1.6兆日圓,不只遠低於豐田汽車的42兆日圓、本田的7.1兆日圓,甚至不及業務規模遠小於日產的鈴木和速霸陸。

這次業績不佳的主因是北美市場陷入苦戰。北美向來是日產最重要的獲利來源,23年上半年度光是北美的營業利益就達到2,413億日圓,占整體的七成以上;但24年上半年度北美卻出現41億日圓的營業虧損。

在北美市場,日產目前狀況是「貼錢銷售賣不出去的車」。當地電動車銷售速度減緩,油電混合車銷售成長;但日產一直優先銷售電動車,未在北美推出油電混合車。相較於豐田等產品齊全的企業,日產的商品競爭力較弱,於是透過給銷售獎勵的方式,讓汽車還是賣得出去。美國Cox汽車公司的資料顯示,豐田發給每輛車的獎勵金是1,460美元,本田是2,200美元,日產則高達3,500美元。銷售獎勵導致銷售成本暴增,北美市場利潤也急速惡化。

除北美之外,日產在中國也陷入困境。日產在中國和國營的東風汽車集團合資。18年全盛時期銷路輾壓豐田和本田,但是電動車在中國普及後,日產當地的主要車款「軒逸」,不敵比亞迪等同價位的電動車。日產在中國也投注資金,實施挽救銷量的措施。但當地價格競爭激烈,好比日產在北美受了傷,因為中國,傷口上又被撒了一把鹽。

更嚴重的是,日產目前的窘境不只是短期的戰略失誤,而是長期以來產品開發力不足,甚至管理都出了問題。提到日產,大家不禁想到90年代後期的經營危機,法國雷諾出身的前會長戈恩拆彈成功,他推動「復興計畫」,果斷地縮編,使日產業績和股價迅速復甦。

長期迷失方向  體質未改善

原本應該是功臣的戈恩,卻因為涉嫌違反《金融商品交易法》被逮捕,2018年被解除會長和代表董事的職務。他離開之後,2019年日產業績再度嚴重衰退,因此裁員1.25萬人。內田誠這時出任社長,實施名為「Nissan Next」的轉型計畫;但是過了4年,日產的體質並未改善。

在這個過程中,產品開發和技術遭到犧牲。日產不可能無力製作油電混合車,它有自己的油電混合系統技術「e-POWER」,用在「NOTE」等車款上。日本一家汽車專業報社記者說:「經營不善的情況下,日產並未對e-POWER給予足夠的投資經費,以至於日產的燃油性能,比豐田或本田的油電混合車差。」

即使如此,日產原本有反攻的機會。疫情時期全球半導體供不應求,新車無法交貨,大約在2022到2023年間,包括日產在內的所有車廠即使不給獎勳金,也能用高價出售剛生產出來的新車。但業績穩定的這段時間內,豐田等企業積極開發新車,日產卻依舊只重視電動車,並未開發出暢銷的油電混合車。

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全球評等公司指出,日產目前的長期評等是BB+,已經是投機等級,而且該公司8日公布的報告中說,如果未來6個月業績不見改善跡象,還有再調降的空間。這份報告提到,「日產可能遇到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力下降的結構性課題」,這次公布的縮編措施「可能提高獲利,但改革結構費用如果太高,會衝擊業績。」

另一方面,日產的負債也令人擔憂。2024年3月底時,日產負債占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盈餘)比率達到8倍,明顯高於豐田的4.9倍和本田的4.7倍。負債比競爭對手多,往後如果獲利能力又衰退,勢必對經營造成影響。

日產的主要債權人是日本三大金融集團之一的瑞穗金融集團。近年來瑞穗主要融資對象,不時傳出經營上的一些雜音,例如軟體銀行集團、樂天集團等。不過軟銀的孫正義和樂天的三木谷浩史都是創辦人,基於對他們的信任,瑞穗會持續支援這兩家企業。反觀日產,內田誠既非創辦人也不是老闆,也不一定會獲得日產內部和投資人的強力支持,更何況他並未繳出漂亮的改革成績單。接下來身為債權人的瑞穗,給日產的壓力可能比軟銀和樂天更大。

銷售不振、開發不足、負債不少,生重病的日產,股價理應跌跌不休。但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它的股價迅速反彈,原因是「有發言權的股東」激進基金出現。日產12日股價一度飆漲21%,創約3個月來的新高,Effissimo資本管理公司成為大股東(持股比率2.5%)。

激進投資人  開始發動攻勢

這個新加坡基金的管理者,是日本前經濟產業省高級官員村上世彰成立的村上基金相關人士,這個基金藉由資本市場合理的觀點,對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施壓而藉此獲利,例如東芝經營不善時,該基金也成為大股東,強烈要求東芝下市和重整。Effissimo持有日產股票的目的不明,但汽車業界有人推測,該基金將要求日產經營團隊接受本田伸出援手,本田購買日產股票後,基金再從中獲取投資收益。

日產和法國雷諾集團、三菱汽車有資本合作關係,但戈恩離開後,和雷諾的關係愈來愈淡薄。三菱汽車的規模比日產小,無力救援。在這種情況下,日產今年3月和本田突然宣布戰略合作,內容是電池等零件採購方面合作,並無出資關係。不過,業界認為,陷入困境的日產向競爭對手本田靠攏,兩者也不無經營整合的可能。

覬覦日產的基金似乎不只有Effissimo。日產15日股票再次大漲,一度比前一天上漲6%,已經回到發布業績衰退前的水準。原因是《鑽石Online》報導:「總部位於香港的投資基金Oasis管理公司也持有日產股票。」Oasis也是投資日本上市公司的知名激進基金,和Effissimo一樣投資了東芝,還對電梯製造業者Fujitec出資,迫使創業家族的經營者下台。事實上Oasis是否已經取得日產股票還未確認,但對日產的投機性投資,正在日本股市如火如荼地展開。

撇開這些投機的基金,日產要重生,需要的是具有產品開發力和銷售力的企業夥伴,因此才會傳出本田可能參與日產的經營整合。不過媒體觀察,本田對於救援日產興趣缺缺。如果不能靠雷諾也不能靠本田,那麼誰能救日產?汽車業目前正在關注的是亞洲企業。

▲ 東風日產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使用鴻蒙系統聯合打造智慧駕駛艙。

華為浮出水面  日產救星?

「和接受制裁的華為合作?」「日產會變中產?」網路上日產股東的討論串中,華為的名字不斷出現。原因是12日東風日產宣布,和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使用華為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聯合打造智慧駕駛艙。發布新聞的是東風日產,而且完全沒提到和日產本身的資本關係;但是投資人認為日產長年以來迷失方向,恐怕難以自力重建,因此和華為的合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還會有「下一步」。

事實上華為收購日產的機率幾乎是零,因為日產的主要獲利來源是北美,而華為從上次川普執政時就受到美國制裁至今,如果日產變成華為子公司,對北美的銷售將形成一大阻礙。而且日產是許多重要零件子公司的大股東,例如日產持股75%的Jatco公司,是自動變速箱和無段變速箱的供應商,它也供貨給美國通用汽車、雷諾等外國車商。

日本和全球汽車業都在關注誰會是日產的「救星」。而且這個資本合作對象,不但要獲得主要債權人的首肯,也要取得石破茂政府和經濟產業省的同意。亞洲新興電動車廠、韓國車廠等多家企業都在業界的討論之列,未來誰會站出來,或是日產能自力更生,值得密切觀察。

(本文由《財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