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基本面無虞,大多數投資機構也對台灣科技股維持買進評價,高盛證券甚至調高台積電目標價至每股 880 元,但外資仍然持續流出台股市場。截至 6 月,外資對上市賣超達 3,968.25 億元新台幣,僅微幅買超上櫃股票 20.44 億元新台幣;加上某些外資券商陸續出具報告,調降台積電、聯電、聯發科、日月光等科技權值股目標價,不僅市場震盪,業內也引發熱議。
以摩根士丹利大幅調降台積電目標價至580元的這份報告為例,6月17日披露後,剛好當晚台積電ADR跌了2.8%,讓原本走在反彈波段上的台股台積電,也跟著連跌3天,最低跌至578元。
不過,台積電股價一週後隨即站回585元以上,縮手已久的外資也趁機大買,開第一槍降評的摩根士丹利還躋身台積電近10日前十大買方通路,讓PTT散戶哀鴻遍野:「被吃貨了!」
一位獨立分析師Dylan Patel就在SemiAnalysis直指大摩「低能」(incompetent),「看得出來他們想標新立異,但的確達到了他們想要的效果──很多人因此賣掉股票,也讓台積電的估值掉了250億美元。」
一位券商分析師也認為,大摩此時出這份報告,把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長期優勢,解釋成毛利壓縮的大利空,實在很「莫名其妙」;除非還有其他難言之隱?他觀察,今年1月以來,大摩對台積電的目標價分別為708、700、680元,即便5月本土疫情蔓延,都還給予655元加碼評價,顯示持續看好,但台積電股價就是上不去,「賣方分析師只能就產業基本面分析,股價沒跟上,一定要修正說法,否則無法跟客戶交代。」
原因2》原物料、航運太夯
尤其現在市場要的是能暴漲的題材──原物料、貨櫃航運,輪流漲停亮燈,就獲資金大舉簇擁;反觀科技權值股雖然穩健,但表現遜色不少。「研究員雖然看好,但推薦策略通常是由高層決定,推測大摩高層就是要改推其他族群,於是先畫靶再射箭,拿台積電開刀。」
不只賣方同業不以為然,買方也對大摩報告內容不埋單。一位法人透露,外資對台積電的真正擔憂,不是報告中對台積電的各種數落,也不是無預警捐贈疫苗,而是政治介入的風險,但這點難以量化,也無法在報告明說。
至於其他目標價被下修的個股,一位經理人認為,其實年初外資給的目標價過於樂觀。像里昂證券看聯發科漲破2,000元、野村給聯電到80元高價,現在看來都言之過早;再加上面板、NB廠因供應鏈調整與5G近期雜音較多,股價大幅下修,但整體而言近日資金賣超縮小,甚至已轉賣為買,代表外資仍看好科技股長線發展。
然而,外資報告降評不見得是壞事,一位經理人觀察,現在科技股股價難有起色,「大家都知道科技股基本面不差,但就是無聊。」所以不降評就沒有波動,降評之後,愛套價差的人就會進場,否則原本是台股主軸的科技股真的淪為冷門股。
原因3》電子行情等第四季
另一位經理人也觀察到,台港投資人很追求效率,沒耐心等待,經理人又有每月績效壓力,才會連月賣超電子,簇擁傳產;但整體科技持股占比還是很高,表示不是看壞電子,而是短期間資金運用沒有效率,但在基本面無虞的前景下,相信過一陣子資金就會回流。
一位經理人則坦言,貨櫃航運持續塞港缺櫃、科技產業明年成長預期、疫後終端需求改變成何種樣態,在在充滿不確定性。雖然他們內部擬定了很多情境,準備隨時轉換,但到現在也不敢亂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資金恐怕不會太快從傳產撤出,「我想第四季再看看吧。」
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則建議,半導體股價通常會提前半年反映,現階段想從科技龍頭們身上賺價差比較困難,若還是要投資權值股,心態就要放長;想跑短線、賺價差的人,建議要從半導體產業周邊供應鏈中去發掘。
他點明,2023年全球會有29座晶圓廠開始量產,今明年就是半導體周邊設備、化材需求最多的時候,若有中小型的本土製程設備商、檢測、材料和特用化學品廠商能打入先進製程供應鏈,並且隨著台積電出海,營收獲利就會有大幅成長,這勢必是市場逐利者現在就要開始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