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下半年開始,將把所有受評企業、金融機構等的評等報告全部詳細揭露,以利ESG(環境、社會、治理)在台灣統計數據不清的缺點。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表示,台灣受評企業多數卡關在水電短缺問題,例如科技業和鋼鐵業,所以E(環境)的項目風險較大。
張書評認為,中華信評至今未曾出現因為ESG不佳而下調評等的台灣案例,但以目前的台灣狀況,部分ESG因素已漸漸成為台灣發行體信用評等的風險因子,例如缺水缺電,需要業者加快因應,否則很自然就會受到投資市場的「殘酷抉擇」。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迄今,ESG在金融市場就確立了主流地位,三大信評機構也不再僅止於倡議,而是實際提出許多評估模型、揭露規範,未來跨國企業、金融業界若想從市場募資,就得接受國際信用評等的放大鏡檢視,並確實落實ESG、SDGs等規範。
標準普爾、惠譽信評在2021年的主權評等報告均加註各政府的ESG表現。惠譽指出,投資者日益關注ESG表現及更好的企業揭露。
標普過去也曾提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用水量極大,在缺水期間會排擠農業的正常使用,使得E的問題擴大到S,這些部分都將以全球一致標準,記註在企業/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等報告中,提供國際投資人參考。
張書評舉例,金融業E、S、G三個要件會在不同業別發生不同作用,像E對再保險業的影響較大,如地震洪流等天災源自環境衝擊,再保險業是保險業財務條件的下一道防線,因此天然環境的影響性大。
他也舉例,近期產險業的防疫保單等,實際上沒有把風險轉嫁到再保險公司,這是某種程度會是治理(G)的挑戰,對產險業看似為社會民眾帶來防疫保障,看似S有加分,實際上依照國際標準可並非如此。
聯博:下半年信用資產 最看好三類資產 《金融股》合庫金成立永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