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5 日,藥華藥公布德國最終裁定結果,困擾公司一年多的 48 億元賠償,確定無需支付。不過訴訟過程對公司發展造成不少影響,對小股東的權益也造成衝擊。
從去年11月中取得美國藥證、近期又反轉跨國訴訟結果,免賠48億元賠償金,藥華醫藥(簡稱藥華藥)可說是進入成立22年以來,發展前景最樂觀的時刻。然而與歐洲合作夥伴AOP的紛爭並未隨賠償金終判告終,且因短期多次發動私募也引起小股東不諒解,藥華藥下一步依舊話題性十足。
2月15日,藥華藥公布德國消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以終局確定裁定,藥華藥歐洲合作夥伴AOP公司要求的賠償與利息無需支付。這結果讓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直言:「正義偶爾遲到,但一定會到。」此外,為了同步迎接美國市場成長,林國鐘也著手準備新一輪私募;若成真,這將是藥華藥2019年底以來第五次私募。
不過多次私募已讓市場熱議,擔憂損及小股東權益。尤其去年11月中,藥華藥取得美國藥證,隨即12月發動兩次私募,讓看好公司前景的小股東無緣參與。甚至去年12月13日私募價格177元,當時股價約390元,價差之大更讓小股東不諒解。
▲ 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
自2019年以來,藥華藥4次私募,總計增加3.56億元股本,是2019年底資本額21.94億元的16.24%。面對股東擔憂,林國鐘坦言背後有公司經營的難處,特別是難以經公開募資籌資。
林國鐘以2019年、2020年兩次私募說明,「那時大家都覺得我們要倒了」,市場看壞藥華藥發展,讓公司想透過公募籌資也困難重重。至於去年12月兩次募資,林國鐘強調,是為了維持到今年中的營運所需,「因美國營收約年中會出來」,然而,去年被打入全額交割股,讓藥華藥想走公募籌資,緩不濟急。
翻閱法條,根據《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簡稱《募發準則》)第八條,因「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有「重大缺失者」,金管會對公募申請「得退回其案件」。去年被證券櫃枱買賣中心處分打為全額交割股後,藥華藥認為實務難以取得主管機關許可,為了快速取得足夠資金,才找上原始股東持續投資。
(作者:譚偉晟;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科技新報)